? ? ? ?生命是一條蜿蜒的曲線,是浩瀚銀河系里隱隱約約的行星軌跡,望不到盡頭。人的生命于宇宙蒼穹,如轉(zhuǎn)瞬即逝的一道光,來過、幸運而珍貴,消逝、短暫而渺小。一樹唐朝的花,一座宋朝的樓,一口明朝的鐘,一把清朝的椅子,甚至一壇五十年前埋下去的酒,如果它們愿意,都可以獲得比我們更久遠的存在。站在城市廣場中間,看日頭緩緩落下,殘留一片緋紅,來來去去的人消失了,一扇門關(guān)閉,另一扇門開啟。
? ? ? ? 天可補,??商?,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復(fù)追。然而,生命的最終歸宿就是死。無論你是達官貴人還是平民小輩,無論美丑、高矮、胖瘦,都免不了也回避不了死亡的宿命。也許死亡,是世界上最公平的一件事。如何思考死亡,平靜地面對死亡,是我們作為人必須引起重視的一件事。幼年時期,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上是讓小孩子回避死亡的,看到車禍、死人就會被大人捂住眼睛;鬼神故事也曾讓這個迷信國度的人們充斥著對死亡的恐懼,因而衍生出信仰,信死后升天,來讓人獲得內(nèi)心的寧靜,尋得一個萬無一失的安全歸宿。而一切追尋安全的根源就是恐懼或者說懼怕死亡。那么恐懼是不是可以再尋求解決的方法呢?我以為,充分思考死亡、了解死亡必會平緩恐懼的駭浪,生命的湖面會平靜純美,簡潔有力度。思考死亡就是這樣一種精神催化劑,可以把人從必死的恐懼中升華到更高的生存狀態(tài)——那就是興致勃勃地生活。對于死亡的覺察,如同手腳并用地攀爬一座高山,山頂上,一覽眾山小,使人不由自主地遠離了山腳、山腰處萬千瑣事的凝視,為生命提供遼遠、開闊和完全不同的視角。許多看似無法跨越的憂愁與痛苦,在死亡的烈度面前,都變得稀薄。
? ? ? ?畢淑敏曾在一所名牌大學(xué)講過一堂公開課,課題就是關(guān)于死亡。印象深刻的有一段年輕學(xué)生寫的墓志銘。
? ? ? ?這里安息著一個女子,她了結(jié)了她人生的愿望,去了另外的世界,但在這里永生。她的一生是幸福的一生、快樂的一生,也是貢獻的一生、無憾的一生。雖然她長眠在這里,但她永遠活著,看著活著的人們的眼睛。
? ? ? ?高尚是高尚者的通行證。
? ? ? ?我不是一顆流星。 生是死的開端,死是生的延續(xù)。如果我50歲后死去,我會忠孝兩全:為祖國盡忠,為父母盡孝。如果我5年后死去,我將會為理想而奮斗。如果我5個月后死去,我將以最無私的愛善待我的親人和朋友。如果我5天后死去,我將回顧我酸甜苦辣的人生。如果我5秒鐘后死去,我將向周圍所有人祝福。
? ? ? ?一個20歲的年輕生命在思考死亡時能如此從容不迫,讓我自愧不如。我回避死亡、懼怕死亡,談及這個話題就覺得蒼白、滄桑,就像人們喜歡破土而出的芽、花團錦簇的春天,厭倦枯木落葉、冷風(fēng)刺骨的冬天,因為這是生命之花的綻放與凋零,也反映著人們對生命的喜愛和對死亡的厭倦。
? ? ? 《挪威的森林》有一句話:死并非生的對立面,死潛伏在我們的生活中。雖然并不中聽,但坦然接受和面對并非什么壞事。痛苦有兩種存在形式——包裹著和開放著。比起包裹著的痛苦,開放的痛苦似乎更好一些。有些人不敢敞開自己的痛苦,是因為懼怕打開痛苦那一瞬間刺入肺腑的疼痛。但包裹著的痛苦會像癌癥一樣生長,蔓延,吞噬我們的心靈。人生并非完美,我們存在的意義就是不斷完善人生充實生命的過程,其中的挫折、失敗、凋零、衰老甚至死亡也并非就一定壞,他們只不過是人生中的組成部分,是必經(jīng)之路。換角度想,這是一件偉大的事情。因為死,我們更珍惜生。假如永遠不會死,那人生如何都顯得無所謂。因為挫折和失敗,我們學(xué)會了勇敢和堅強,我們變得成熟而獨立,睿智而充滿經(jīng)驗。甚至我還想到,基因一代代往下傳遞,肉體卻在中途不斷被拋棄。我們承載著傳遞人類基因的使命,即使有一天我們不存在了,我們的一部分也會以另一種形式存在,這不得不說是大自然對人類的饋贈。
? ? ? ? 人生彈指芳菲暮,當(dāng)年意氣風(fēng)發(fā),指點江山,如今纏綿病榻,虛無苦短。生死面前,很多事沒有計較的必要。如果有一天我死了,我希望死在家里,死在親人們的關(guān)愛里,死在我自己的祝福里。當(dāng)那一刻來臨,回想我的一生,我愛過,我笑過,我哭過,我來過,足矣。一顆星隕落,帶著人間的溫情跨越無數(shù)歲月和命運的陰霾,將生命之光擦得閃亮。愿生如夏花般絢爛,死如秋葉般靜美?;貧w心海身處,那片幽藍深靜中,我是鮫人,依然會為死落淚成珠。
? ? ? ? 死是滄海遺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