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中旬,收到訂購的《我的第一本人生規劃手冊》紙質稿后,馬上帶多訂的幾本去快遞點,寄給幾位朋友。店中老板打趣問:這本書看起來不錯,從月薪三千元到三萬元,我也想升職加薪,你寫的嗎?我偷偷笑一下:我的老師寫的,我可寫不出這種高思想的知識點……看來,升職加薪相關的書的確容易吸引人的眼球,但看完該書后,這本書給我的可不僅僅是升職加薪,更是指導著我的工作、生活、學習等方面,甚至幫助更新整個思維系統。
書的內容實在是很多,人生規劃篇、資源配置篇、時間管理篇、知識管理篇,以及修煉路徑篇,當然我并未全部消化,暫時也做不到全部消化,跟原有根深蒂固思想打仗,是一件持之以恒的事情。
我是先看完了一遍電子書,再看完一遍紙質書,再開始輸出讀書筆記。談不上高質量,但能開始做,就已經超越了原來的只看不做筆記的自己。這本書是人生規劃手冊,我更樂意稱之為指導手冊。因為作者很用心,在書的最后附上了關鍵詞索引和讀者自我檢查清單,這是我第一次見到有這么用心作者,能對癥下藥,直面癥狀。于是當我遇到問題時,會感覺旁邊有一雙眼睛,提醒我快去對照清單,找問題著手解決吧。這種感覺,真的很驚心動魄。
當然,讓我感覺驚心動魄的知識點有:
一、 我很忙很忙,感覺時間不夠用怎么辦?
馬上對照清單,找到時間管理篇中,時間不夠用怎么辦,用“莫斯科法則”來排序。第一次聽說莫斯科法則,原來是“Mo-S-Co-W”的諧音,也就是什么事情是必須做、應該做、可以做和可以不做的。這個知識點,很多人都知道,我也知道,但似乎未理解透徹。直到書中用造一支水筆的例子來解釋,我恍然大悟。于是乎,我現在一決策時,腦袋里總有提醒,我的主線任務,必須要做的事情是什么?這一點協助正視自己的拖延癥。比如:今天最主要的任務是什么?今天我就這么多時間,最主要的時間用來學習什么知識點(目前在學習專業知識)。可以不做的包括看電影、與別人閑聊不馬上回復等,等有時間了再說吧。我是一個有時候做事情抓不住重點的人,有了這一招,事情漸漸明晰起來。
二、 看了挺多書,可是還是沒用。
作為一名學習教育學的人,我看了挺多書的,文學類的,心理學等等,包括家里還有沒開封的書籍。對標到知識管理篇中的,實戰篇:耕耘屬于自己的“樣本數據庫”,看《火星救援》。之前在職場加速器的推薦中看過這部電影,如何用自己有限的資源在困境中活下去。怎么辦,滾去學習系統性的專業知識。于是,我開始著手記錄專業筆記了。具體哪一方面的知識不便透露,但從政策文件到具體實例,都在學習中。目前我做到的是:意識到專業知識的重要性,在2021年上半年學習專業知識,參加考試檢驗,同時已經報班學習14天,整體梳理并實踐知識。目前的安排是:保證每天都學習至少3個小時,其實還不夠,沒達到每周60-100小時的持續積累,打算今天加持到5小時(寫一次讀書筆記還是有一次的收獲)。
在書中有一個10步自檢清單很詳細,其實也就是:你看了嗎?你記錄了嗎?你內化了嗎?你應用了嗎?
三、 家庭三代收入變化
書中列出來家庭三代收入變化的圖片,結合書中的內容看后,自己畫了一遍,很不一樣的體會,下定決定,努力提升自己,要把家庭當做一個團隊,一起努力一起賺錢。現在大部分人家中有小孩,目前的家庭收入便是未來孩子教育的起點。不要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一直在傳,其實孩子沒出生,這條起跑線就已經開始了。如果在該讀書的時候沒讀書,該提升的時候沒提升,該升職的時候沒升職。那么到了中年,上有老下有小時,家庭的收入根本難以抵擋得住老人的養老和孩子的教育。我突然特別理解另一半拼命賺錢了,我能做到的是保證后方穩定,同時堅持自我規劃提升專業修養。
說個題外話,現在另一半跟我講道理時,會搬出八哥,說:你現在在跟八哥學習,八哥應該也會支持你這樣做的……
以上是我讀書的個別體會,總感覺似乎內容太多,沒有學到精髓。只是想著學習開始了,就不要停止,慢慢靠近便是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