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淡抹清秋處暑好
從來,或者說,是第一次知道你的名字。
你竟是這樣一個善解人意的精靈,當人們酷暑難耐,頭頂烈焰,無奈暑伏仍舊猖獗時,溫文爾雅,不知不覺的你到了,夏熱立馬被抽刀斬馬謖似的,酷暑戛然而止了。
處暑,二十四節氣之一。真可謂一物降一物啊!她不偏不倚,把節氣安置在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此時太陽到達黃經150°。《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處,去也,暑氣至此而止矣。”
處暑束縛炎熱,夏天不得不告別七月如火。處暑到,安逸清涼到,細風如煙,輕桿滑落,尤其早晚入醉身酣。
雖然北京、太原、西安、成都和貴陽一線以東及以南的廣大地區和新疆塔里木盆地地區日平均氣溫仍在攝氏二十二度以上,但冷空氣數次南下,溫度明顯下降。使得除華南和西南地區以外的大部分地區雨季亦將結束,河水不再肆虐,而華北、東北和西北地區則必須抓緊蓄水保墑,為秋種保墑,做好冬作物的播種準備。
處暑是可愛的,它在熱冷兩個世界里架起了分水嶺,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二十四節氣它最溫柔,它把氣溫由炎熱向寒冷過渡。處暑像是接到了節氣的令箭,氣溫進入了最顯著的變化,酷逐日下降,暑氣之霸道已不再逼人了。
“一場秋雨一場涼”,
“立秋三場雨,麻布扇子高擱起,”
“立秋處暑天氣涼,熱氣回府不敢來”,
可不能小看處暑,它白天熱,早晚涼,晝夜溫差大;它雨水少,空氣濕度高。一時間人們剛剛揮汗如雨又突然靜默雅守,脆弱的人出現了口鼻干燥,咽干唇焦。所謂秋凍凍,春捂捂就是由此而生。
處暑來的悄然,來不及準備,衣服最忌諱加的太多,同時也不能過單薄。此時節成了嬌貴的主,不注意防燥防涼,飲食起居均劑周到,就要你不安生,心煩氣躁,腸肚腹瀉。處暑還真是個一不做二不休的主,它調皮時少有的搗蛋,有時把氣溫較立秋還低讓雜交水稻的不能開花,有時又把季風放虐,使伏旱頑固延續。給你個“秋老虎”的下馬威。
此時曠日桀驁的西北高原在處暑中秋意正濃,楓林曉晚,而海拔3500米以上已呈初冬景象,牧草漸萎,霜雪日增。
處暑也有大氣磅礴之作,它把華南雨量的分布由西多東少、向東多西少轉換,使華南中部的雨量成為了一年里的次高點,甚至比大暑或白露時更多。廣大的農村因此為保證冬春農田用水,必須抓好蓄水工作,挖渠清淤,引水保護是秋收冬藏前一個小小的會戰。
在遼闊的高原,處暑至秋分將會出現連續陰雨水天氣,對農牧業生產能造成危害。
而江南水鄉大部分地區將進入喜獲收稻的大忙時節,稻田一片金黃,稻香滿山裹煙。
在處暑節氣內,華南日照仍然燦爛充足,除了華南西部,雨日不多,正是中稻割曬,棉花吐絮季節。茫茫平原綠茵白鹿浪花朵朵。
然而更多的時候卻是杜詩所說的“三伏適已過,驕陽化為霖”,秋雨連綿淚連襟,辛苦勞累的農民心急如焚,不得已而為之的搶收搶曬像一場打仗。
處暑悄然而至,不僅震懾暑伏,也給百姓帶來喜慶,在東海,漁民們一定要舉辦開漁節,就在東海休漁結束的那一天,一場盛大的開漁儀式,為歡送漁民開船出海而準備。
開漁節威嚴而神圣,原本帆檣林立、千舸錨泊的靜態海面,瞬間機器轟動、汽笛長鳴、百舸齊發,那是漁民向大海祈禱祈福的真人秀場景。開漁節里漁民們會千家萬戶掛漁燈、千舟競發開船儀式、現在一定還會有文藝晚會、海島旅游、海邊產品等等特色活動。
而內地更是處暑時節出游迎秋,古時祭祖迎秋最多,那些俗稱“作七月半”或“中元節”。就是從七月初一起,就開辦的“開鬼門”儀式,直到月底關鬼門止,隆重的會舉行普渡布施活動。即由開鬼門開始,然后豎燈篙,放河燈招致孤魂,還要搭建普度壇,架設孤棚,穿插搶孤等細節,最后以關鬼門結束。時至今日,有些民俗濃厚的山野后鄉還會有這樣一種祭祖活動。
在《呼蘭河傳》中的一段文字描述:“七月十五是個鬼節,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纏綿在地獄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著路。這一天若是有個死鬼托著一盞河燈,就得托生。”因此,在處暑節氣,人們都要在江河湖海之中放河燈,以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處暑吃鴨子你可能沒有聽說,但就在處暑這天,北京有吃鴨子的習俗,鴨子的做法五花八門,有白切鴨、檸檬鴨、子姜鴨、烤鴨、荷葉鴨、核桃鴨等。在中華古老食譜中有“老鴨味甘性情涼,處暑吃鴨滋補還消暑。”
“七八月看巧云”,相信不少人會納悶兒?民間的“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說,指的是暑氣消散后,就連天上的云彩也顯得疏淡自如,不像夏天大暑之時濃云成塊。人們三五成群,仰望天空彩云飄飄,指指點點,巧看云彩多變,感受秋意漸濃,折服人間季節變幻。
在有些地區,還有一些處暑食譜很有意思,如吃龍眼配稀飯,特別是在處暑的時候,是因為夏天的時候天氣比較熱,人體消耗了很多的熱量,吃龍眼能補充熱量。龍眼偏溫性,有益心脾,補氣血,有滋補養氣的作用。老一輩人沿襲這種吃法一定有它的道理。就是一碗龍眼稀飯,給全家人一種安撫和定心。
除此之外,還有在處暑時吃白丸子,白丸子其實就是糯米丸,現代人做這個應該不成問題。即將糯米粉搓成一小粒一小粒,煮湯,加點糖,味道清甜,既可補充碳水化合物,又可以解夏天的口膩。
從唐代以來處暑期間,家家戶戶煎涼茶習俗很盛行。處暑一到,要先去藥店配制藥方,然后在家煎茶備飲,意謂入秋要吃點“苦”,清熱、去火、消食、除肺熱等頗有好處。
現在在市區熱鬧的街頭或夜市,有專門賣酸梅湯的推車小販,皆有可能因此習俗而來,“處暑酸梅湯,火氣全退光”的諺語生動形象。制作酸梅湯很簡單,在夜間用開水沖泡曬干的梅子,再加冰糖。煮好放涼后,裝進木制有蓋的冰桶中,使其溫度降低。喝起來酸中帶甜,甜中微咸,口感甚佳。
處暑節氣宜食清熱安神類食物,還有銀耳、百合、蓮子、蜂蜜、海帶、芹菜、菠菜、糯米、芝麻等等。另外,果汁飲料、豆漿、牛奶等也是不錯的飲品。還要少吃辛辣煎炸等熱性食物。
處暑節氣正值農作物收成時刻,土地讓我們敬畏,拜祭土地爺成為農家必須舉辦的一個活動。在民風純樸講究的地方還要殺牲口到土地廟祭拜,有的把旗幡插到田地中央表示感恩,還有的這一天從田里干活回家不洗腳,恐把到手的豐收洗掉。
七月十五,很多人家民間還將供品撒進田地,有的燒紙以后,再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繞在農作物的穗子上或者將麻、谷懸掛門首,傳說可以避免冰雹襲擊,獲得大秋豐收。
一個處暑,道不盡的故事,聊不完的民俗,古人先祖在勞動和生活中給我們創造了人類賴以生存的每一道節氣的來由,請問,你有這部書嗎,如果有和沒有,沒關系,挽起處暑吧:
處暑山紅秋色美,
西樓靜夜聽晚蟬,
但等淡粉臉上抹,
稻谷滿囤娶嫁歡。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