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這個題目想了一個多星期,依然千言萬語卻不知如何落筆。對我們來說,仿佛是個無比沉重的話題,部分同事中產生家庭矛盾就是源于這個問題。根源在于天各一方,無法相伴。
在這飛速發展的信息化社會,陪伴注定就是稀缺品。有急于前行趕路者,就有被落在路邊的親人朋友,還有家里的老人小孩。劉邦在逃難時還把兒子踹到車下,何況我們這些俗人。
有單親家庭,有留守兒童,有空巢老人,在我接觸的那些孩子當中,許多都是在童年時代留下過創傷,就像始終掛在心里的一個鉤子!
周末出去陪丫頭玩,這已經是一個多月沒去了。玩著玩著,我忽然恍惚,分不清是夢境還是現實,不知是我帶她出來玩,還是她陪我放松心情?!
(一)陪伴的交流,能平等嗎
“爸爸,快看,孫悟空!”
“去和孫悟空合個影吧?”
“害怕,還是給我買個頭花吧!”
“家里不是有嗎?”
“那你給我買個氣球!”
“從公園出來的時候再買。”
“爸爸,如果這兩個我都不要了,你必須給我買個冰糕,小布丁就行?!?/p>
(二)陪伴的參與,能以她之意嗎
“爸爸,我想玩那個轉的,就是接球球那個?!?br> “都沒人玩,還臟得要死,走吧?!?/p>
“就是想玩,我們兩個去呀!”
“那有什么意思,就拿個破網子,轉幾圈接球球,想去你自己去,走!”
“就要你陪我去,我以前玩過的,可好玩了,我教你!”
(三)陪伴的回憶,滿滿都是樂嗎
“爸,我們去蕩秋千?!?br> “好,注意安全啊?!?/p>
“我們一塊去!”
“沒事,自己去吧,我在邊上看著你?!?/p>
“我小的時候,那次,在老家的游樂場,把手都摔骨折了!”
“什么時候骨折了,只是摔到手了好不好?”
“我不管,反正你來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