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蓋是那么美
文/節選自@尋匠之美(大桔子)
羅曼羅蘭說,
這個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
那就是在認識生活的真相后,
依然熱愛生活。
【巴斯蒂昂·薩爾加多】
巴西攝影師,1944年出生于巴西小城阿勒莫漢。
這里有能運往世界各地的礦石,大片的熱帶雨林,風景優美的淡水河谷,還有他父親自給自足的農場。細膩的性格,優渥的家庭條件,更因他是家里八個孩子中唯一的男孩,薩爾加多注定,可以一生驕傲。
巴斯蒂昂·薩爾加多由父親安排讀經濟學,25歲以經濟學博士畢業,而后進入巴西政府部門,娶了美麗的妻子,移居法國巴黎,擔任國際咖啡貿易組織工作要員······但是一路開掛的薩爾加多,卻突然停了下來。為了方便妻子研究建筑學,他們買了人生第一部相機。
薩爾加多拿著相機一陣研究后,拍下了自己的第一張作品。不久,他借著到非洲出差的機會,又拍了許多照片。
這些照片,不僅帶給他很大樂趣,也為他自己研究經濟學提供了幫助。該是為自己好好活一次了,薩爾加多辭掉了高薪工作,拿著所有積蓄,買了各種攝影器材。
用腳步丈量世界,
用鏡頭對話人性,
薩爾加多的旅程,
從1973年開始了
首站是尼日爾,
那里正發生著一場特大旱災,
薩爾加多將鏡頭,
對準了這些受難的百姓
深入社會底層,
與那些人溝通后,
他發現了生活的另一面:
我們平時看不到,
卻一直存在的世界
每一次的拍攝,
都深深刺痛他的心,
人道主義精神,
讓他對人類抱有的期望,
受到打擊。
巴西塞拉佩拉達金礦,
密密麻麻的人,
聚集在深坑里工作。
無任何挖掘機械輔助,
全體奴隸式勞作,
無任何聲音,
除了深坑中5萬人的竊竊私語
怕死,更怕窮。即便每天都有人從梯子上摔死,但其他人很快就繼續爬上去。每人每天扛著沙袋往返五、六十次,因為那沙袋里,可能就裝著黃金。
在這里,能深刻到貧窮者對財富的向往,和對美好生活的盼望。
1984年,
一場人類史上最大的饑荒,
在埃塞俄比亞爆發,
薩爾加多跟隨無國界醫生組織來到這里,
拍下了這一幕。
干旱,戰爭,政治欺騙······在這里,死亡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情。而活著的人,表情麻木眼神空洞,看不到一絲悲傷,仿佛生活,就是一個純粹等死的過程。
但即使天災人禍毀滅大地,
仍有一個孩子堅定果敢,
他要去尋找另一個村莊繼續生活,
即使自己只剩下一件無法蔽體的衣
服,一件樂器和一只狗。
1994年,盧旺達總統罹難。之后這個僅有700萬人口的非洲小國發生內戰,百余天內,竟然有50萬人喪生,200多萬人逃亡國外淪為難民,世界為之震驚。
距離盧旺達首都150公里的地方,
有一條“死亡之路”,
每天有15000-20000人死去,
尸體多到沒法安葬,
只好由鏟車統一鏟到一起。
這里隨處暴亂,屠殺,
命如草芥。
每一條生命,
在同類手中,
毫無重量。
即使躲到了教堂里,
上帝也沒能庇護。
目睹太多世間的黑暗,薩爾加多開始懷疑自己的行為和角色,他不再相信所謂人類的救贖。他也無法繼續拍照了。
薩爾加多重新啟程,
只是沒有再拍攝苦難,
他開始了新的主題,
自然。
歷時八年,
深入非洲腹地,
橫穿亞馬孫流域,
與原始人同吃同睡,
跟猛獸斗智斗勇。
在見證大自然之美后,
薩爾加多發現,
這個星球上,
還有46%的區域,
停留在創世紀時的狀態。
2007年,
導演維姆·文德斯終于跟薩爾加多見面,
他對這位20年前,
以一組黑白照震撼他的人,
一直念念不忘。
二人初相識,
猶如故人歸,
薩爾加多邀請文德斯加入一場旅程,
而旅程的產物,
就是紀錄片《地球之鹽》。
2015年,
《地球之鹽》入圍奧斯卡金像獎,
在文德斯眼中,
薩爾加多的凝視就是地球之鹽。
不管是風光還是紀實,
他的每一張作品,
都以人性的光芒,
照見黑暗和丑惡,
還有善良和希望。
地球的破壞,
并非不可逆轉,
人心的傷痛,
也并非不可痊愈。
只要有薩爾加多的故事在,
我們就相信,
黑暗過后,
猶有希望可尋。
用心作畫,開心由己。
作者力薦~《半夢半醒之間》
? ? ? ? ? ? ? ? ? ? 《遇見一座城》
? ? ? ? ? ? ? ? ? ? 《當我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