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懷是什么?你可以認為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卻為人類情感升華所需要。而我可能更傾向于它是生命本有之物,是與生俱來的精神存在。
或許,人類只有站在世界屋脊的天空下才會思考生命。雖然我不認同藏地的人民因為無事可干才虔誠誦佛,但我相信在那個地方,更容易感受到生命的脈動。傳說中,那里是生命起源的地方。開天辟地之前,天地混沌之初,那里有一座連接天地的不周山,后來被共工撞塌了。岡仁波齊可能就是當年的這座不周山吧(有人說不周山是昆侖山)?它依然聳立在天邊,凝望著天際,接受虔誠生命的朝拜。
我們總說情懷。情懷是什么?你可以認為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卻為人類情感升華所需要。而我可能更傾向于它是生命本有之物,是與生俱來的精神存在。這種存在,是人們處在安樂窩中無法洞見的。然而,不是所有人都需要情懷,它看似可有可無,沒有它,很多人照樣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為什么要說情懷?因為這比說信仰可能更讓人接受一些。我們很多人不敢提及信仰,誰提我和誰著急。所以,還是說情懷。而且我始終相信,情懷上升到很高的境界,也可以成為一種信仰。我突然有一種悲憫之心,覺得像佛陀那樣的人實在太偉大了。因為圣者的境界是我等凡夫無法體會的,我們總是企圖用凡人的眼光來描繪圣人的世界,要么覺得高不可攀,要么誤入歧途,要么不可理喻。而佛陀,卻要苦口婆心,深入淺出地將圣者的智慧用最淺白的道理,最能讓人接受的故事,向凡夫們反反復復地宣示、勸誡。就像家長們想盡一切辦法,讓自己的孩子好好學習一樣??傻筋^來,頑皮的孩子們該玩的玩,該耍的耍,不鬧出亂子就算對得起家長了。不同的是,家長們每每氣急敗壞,而佛陀卻始終千年如一日的在我們耳邊叨叨。
當然,我也不敢在父母面前說什么情懷和信仰。并不是看低父母,他們身上也有很多閃光的所在。但在父母眼里,做一個飽受磨難且不著邊際的圣人并不是他們對孩子的期許。所以,能和父母一起看這部頗有情懷的《岡仁波齊》,已然成為一種稀罕,也是一種妥協。但這種妥協或許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畢竟這部《岡仁波齊》就像一顆種子,在不經意間悄無聲息地植入人們的心田。更何況,我們一邊看一邊評頭論足,這種溝通誰說不能起到情懷的輸送和感染作用呢?
不要以為我想當然,因為就在我看第二遍的時候,一種細微的變化正在悄然發生。
《岡仁波齊》不是那種故事性很強的影片,角色的進入也因為沒有熟悉的影星面孔,讓我這個臉盲在影片開始之初看得有些凌亂,對朝圣之前的鋪墊也沒有過多留意。為了看明白這一段,我又重新打開《岡仁波齊》。這一次,十一人朝圣隊伍的組成和朝圣的起因終于逐漸清晰起來。就連老媽也頗有見解地說道,后面發生的故事,其實導演在前面就已經有所交代了。這說明她已經入戲了,起碼她能看得進去,尤其是這類比文藝片還枯燥的靈魂片,至少在我看來,凡是能耐下心來看進去的人真的不多。僅憑這一點,足以證明老年人比我們想象的有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