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老師稱得上標準的愛國偽青年,之所以加個“偽”字,是因為他雖然人已到中年,卻還有愛國特質。
他寫小說偏愛塑造高大上的正面人物,如他的長篇小說《黎梓衛》里面的“姑媽”,簡直完美得不真實。為什么這樣,他回答:“社會需要正能量,藝術就是要對讀者進行積極引導。”
每每看見我讀外國書,他就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大談中國文字的博大,說外國文字太理性,不如中國文字這般情感豐富,加之譯者水平問題,看外國文學簡直在浪費時間。
吳老師很崇拜沈從文,說沈從文的作品值得反復讀,直到背誦下來,他推薦我讀《邊城》。
民國文壇上的大師非常多,開始并不明白吳老師為什么獨愛沈從文。讀完《邊城》才發現,作為一個沒有讀幾天書的沈從文能把小說寫得如此優美細膩,可謂天下奇才,一部《邊城》震動當時的整個文壇,沈從文籍此成為北京大學教授,也絕非浪得虛名。
《邊城》是一部幾萬字的小長篇,故事情節十分簡單,但文字和意境卻十分優美。我不打算在此談作者想表達什么思想,這也是我最不擅長的事。我讀書只為享受,以前語文老師總喜歡讓學生寫中心思想,以此來表達讀懂了書。因我那時多次寫中心思想不入老師法眼,漸漸地討厭起這個事情來,直到現在。
此前讀過錢鐘書的《圍城》,如今又讀了《邊城》,兩相比較起來讀,逐漸明白了兩本書的不同妙處,《邊城》和《圍城》絕對算得上民國文學史的兩座大城。
《圍城》作者錢鐘書留過洋,受過正規的中西文化教育,他的文字具有正統的名家之風,講究用典、玩筆頭,文字蜿蜒迤邐,引導讀者一步步進入文學的藝術圣殿。
沈從文沒有受過多少正規教育的,以當今學歷來說,大概算個小學生。十五歲當兵,五年后來到北京,渴望上大學,因經濟拮據,大學是沒法上了,只能退而求其次做個旁聽生。他生活最絕望的時候,曾寫信向當時的文壇才子郁達夫救助。
或許沒受正規教育,沈從文寫文章不懂(更不必)引經據典、玩筆頭、倒書袋,他深入人物內心和他熟悉的湘西世界,構筑了一個如夢如幻的世外桃源。
讀完《邊城》,我感覺這已經不是文字作品了,更像一本畫冊,每一頁都是一副巨大的畫卷,從文字上升為藝術作品。
這幅畫卷,用細膩的工筆手法,繪著茶峒小山城。第一頁畫了城外溪邊有戶人家,住在白塔邊,那戶人家住著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只黃狗,以渡船為生。畫中女孩子坐在溪邊巖石上吹竹管,老人腰上系了一扎一扎的煙草,用手攀著線纜悠然渡船,黃狗安靜坐在老人身邊,似乎等船快攏岸就做它該做的事情,即用口銜了繩子,躍上岸去,拖船攏岸。
隨手再翻一頁,這幅畫卷畫著山城的故事,碼頭飯店坐落在河街邊,是眾多吊腳樓中的一間,飯店門前長案上,煎得焦黃的鯉魚豆腐滋滋冒著油泡,上面飾了紅辣椒絲,躺在淺口缽里面;長案上還放有大竹筒,里面插著朱紅筷子,長案邊坐了個水手,頭朝老板娘方向,似乎在管老板娘要燒酒喝;老板娘是一位眉毛扯得極細擦了白粉的婦人,她正將大甕壇里的燒酒盛出。
又翻一頁,畫中來到端午節。河中數只又長又窄的木船,兩頭高高翹起,船身繪著朱紅長線,船上十幾個小伙子在奮力撥槳;船頭上,有個頭纏紅布包頭,手拿令旗的指揮,還有個擂鼓手,蓬蓬鐺鐺敲得熱火朝天;兩岸人山人海,爭相觀看龍舟大賽。
再翻,第一頁中的女孩子長大了……
讀這本書,已然成了張藝謀那樣的大導演,如同畫家作畫前胸有成竹的樣子,在心里面拍攝這個與世無爭的小山城,以及山城中的故事,故事主角名叫翠翠,也就是畫卷第一頁中的小女孩。畫卷活了。
用特寫鏡頭拍翠翠的大眼睛,她目送了送親隊伍,垂下頭,心中暗自思念心上人,那個名叫儺送的男孩子;用遠景拍山城吊腳樓,緊接著用小全景拍碼頭飯店的水手,這些算故事的鋪墊,鏡頭一定得快。
直到小說讀完,大腦仍在構思一幕幕鏡頭:該怎樣布景,哪里得NG重來,演翠翠的女孩子應當穿什么衣服,色彩如何搭配,畫面如何分布……
品讀一本書,有很多種視角,今天在此單看作者如何讓文字在紙上跳舞。我在試想,如果《邊城》按照《圍城》的寫法,該變成什么樣?不,不可以!畫面會凌亂,電影鏡頭會中斷!
如果非要總結這兩部作品的區別,那就是:《圍城》適合閱讀;《邊城》適合想象,他們的寫作手法不可以互換。換了,會不倫不類。
《邊城》的文字沒有矯揉造作,如茶峒小山城那樣質樸、清麗。天才作者沈從文的勵志劇不是人人可以效仿的,畢竟,世間只有一個沈從文。
《圍城》的文字風趣幽默,意蘊豐富,深讀會讓人會心一笑。學富五車的學者型作家錢鐘書,更是常人難以企及的豐碑。
《邊城》和《圍城》,這兩座民國文學大城,值得我們反復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