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麥家一部有名的作品——《風聲》,包括由潘老(故事中的老天)所講述的東風、由顧老(故事中的顧小夢)所講述的西風以及由作者“考證”后描述的靜風。每一種風聲各有其合理之處,然而合起來去看,能入心的僅僅只剩下一個個人物的情感和心聲。
故事發生在國共兩黨全面抗戰前夕(1941年春夏之交)的杭州西湖邊上,那個時候的杭州被多方勢力所盤踞,盤根錯節,各類間諜也趁機潛伏其間,并組成了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一個情報網。
其中,故事主人公就是其中最出類拔萃的一個。無論是在潘老的描述中還是在顧老的敘述中,她都是那樣的心志堅定、果敢決絕卻又不乏閃爍著人性智慧。
我經常跟身邊的人講,如果是我處于那種情境下,不說能想出反擊的辦法,甚至能保持鎮定都是難以企及的了,所以遇到這種能忍非常人所能忍的人物,無不佩服得五體投地(更何況作者說的就好像故事是真實發生的一樣,咳,事后才發現其實這只是麥大大虛構的,不得不說作者大人的腦洞多的都像禾篩,篩一把下來粒粒都飽滿圓潤)。
首先就來說一說我們的女主,李科長,作為軍機處譯電科的一把手,可以說是搞情報的絕佳位置了,但就因為處于這個位置,所以也很容易招來禍端,所謂懷璧其罪,因此,她平時表現得少言寡語,不(原)近(則)人(性)情(強),這也為她能夠在這個位置上堅守下來創造了個性條件。那她為什么會被懷疑呢?
故事要從張司令給出一個拐彎抹角的密電后開始: 全軍第一處,豈容藏奸細,吳金李顧四,你們誰是匪?所有在場的有看過或接觸過密電(一封南京來電,表示老K將要過來組織群英會,商討抗日反汪之計)的都成為了嫌疑人“老鬼”:吳志國(男,軍事參謀部部長)、金生火(男,軍機處處長)、李寧玉(女,軍機處譯電科科長)、顧小夢(女,李的科員)、白小年(男,張司令的秘書)。實際審問過程由機關長肥原龍川以及特務處長王田香負責。
整個過程完全是斗智斗勇、一個不斷地誅心、敲詐,另一個要不斷地攪渾水、擺脫嫌疑,并且把危險信息傳遞出去。
李寧玉一開始拉吳志國下水真的漂亮極了(設置一個模糊性問題,把關注點引至別的地方):
李寧玉:……后來吳部長看完文件,走的時候說要跟我說個事,我便帶他去了我辦公室……
“她說你進了,你說沒進,我信誰?”至此,吳志國變成了重點懷疑對象。
接著老鱉的信息走漏,老漢被抓住,又一條密電被繳獲。密電的字跡又成為了另一樁指向吳志國的證據。然而只要是有動作,那么必然會留下痕跡。李寧玉也被迫陷入了重點懷疑當中。來自其他人的指證讓她處于極度的危險和緊張當中,同時還要極力想辦法把這邊的信息傳遞出去。
這個時候,李和肥原的內心挑戰才正式開始。
肥原無疑也是擅長心理戰術的高手:有疑就會有懼,有懼就會夾緊尾巴,風吹草動都容易讓他們受到驚嚇。秉持著這個原理,肥原屢次設置幌子,或騙或炸:利用老鱉、老漢來誘騙,利用吳志國的假死,組織假營救想讓其露出馬腳。
在這樣的高壓和輪番攻擊下,首先,要如何保持鎮定?
老鬼在整個過程中不斷地拆招卸招,事實上,這個時候肥原已經快沒耐心了,他開始打破自己的驕傲——只詢問,不動刑/證據第一。在尋找老鬼的過程中,他開始理所當然地認為李是老鬼,開始對李動用私刑。
而老鬼也快沒有時間了,他必須把信息傳遞出去。
而接下來關于信息如何傳遞出去的,我反而更愿意相信顧所講述的西風篇。理由如下:
1、群英會馬上就要開啟,肥原他們沒必要冒這個險(她死前并沒有明顯的證據證明自己不是老鬼),他們完全可以等事情結束后再轉移李的身體和物品。
2、在這個節點以這樣激烈的方式死去,有些不符合李一貫以來的穩重和應對事情的方式。就像顧小夢說的: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最后老鬼不可避免要浮出水面。
所以信息才能以那樣神奇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傳遞出去。
顧小夢完全被這種設計的美麗,這種來自同行的惺惺相惜,這種人性的偉大所感動和驚嘆,這也讓她愿意成人之美。
至此,雖然有立場不一樣,利益不一致,甚至在受到背叛后,顧小夢還是做出了那個選擇。在李寧玉向顧下跪,逼顧發誓時,是算到了方方面面的。
可以說,這件事情能成功,雖然心智和推理占據了很大一部分,但李對自己作為情報員的使命感以及顧最后的情感和良知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