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12E01 寫作的隱喻:水庫

王佩老師在“好中文的樣子”交流群中分享了寫作的正確隱喻:水庫,反復思索,頓覺韻味無窮。

厚積薄發,蓄水充分才能妙筆生花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寫作的過程是個厚積薄發的過程,好文章是結構、素材、文筆的有機整合,需要耗費心思,不是一蹴而就的。為了寫好一篇文章,你需要構思良久,遇到斷片、茫然無助的情況很正常,這是寫作者的內心掙扎過程,恰如水庫蓄水的過程,急不來。累積到一定程度,柳暗花明又一村。拿我個人經歷來說,前兩天寫了篇文章《走出自卑,你需要這幾招》,閱讀量1300+,是個人最佳紀錄。為了寫好這篇文章,我看了三本書:《自卑與超越》、《被討厭的勇氣》、《感謝自己的不完美》,查閱了10篇相關文章,修改了2遍,寫作耗時4個鐘。過程曲折,結果卻是美好的。每一個喜歡都是對我的鼓勵。

我始終相信,我們讀過的書,經歷過的事情,都會融入我們的血液,凝結在我們文章的字里行間。閱讀量是寫作的根基,讀得多了,蓄水充分,慢慢地你會感受到《成為作家》里那種放任自如的無意識力量,這股力量調動你的記憶寶藏,幫你控制、聯系、辨別素材。

保持輸出,開閘放水檢驗閱讀成效

開始寫比如何寫更重要。你看了很多書,卻沒寫過一篇文章,從沒有整理過自己的知識體系,處于混沌的狀態,是悲哀的。我想到那個世界上讀書最多的人,英國的亞克敦。他除了把自家的7萬冊藏書都讀遍外,博覽群書,卻終生一事無成。開始寫吧,可以從讀書筆記開始,但是絕對不能局限于此,你要看到知識間的聯結和流動,繼而創造知識,以獨特的視角解讀知識。王佩老師提到的寫作方法非常實在,他告訴我們寫作要定時開始,定時結束,保持規律,每天保持30分鐘的時間練習寫作,我驚奇地發現,這與《成為作家》里的建議有異曲同工之妙。(想了解這本書,看這篇文章就夠了《累了倦了,看看《成為作家》

輸入和輸出的再平衡

我覺得寫作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保持輸入和輸出的再平衡,就像水庫保持蓄水和放水的平衡。輸入多,放水少,缺乏效率;輸入少,放水多,超出承受力。我之前試過在簡書上堅持日更,沒今天就放棄了,我發現很容易進入寫作疲倦期,而且保證不了寫作的質量,同時還減少了閱讀的時間,進入肚子沒墨水的死循環。后來我重新調整策略,堅持每周出一篇原創的精品,其他時候讀讀書,整理讀書筆記,跑跑步,減少了很多焦慮。

寫作源于生活,好的作者都是生活的細心人,不是那種只會埋頭看書的人。他們會去一些平常不會去的地方,隨便坐一輛不熟悉的公交車到終點站,去一個陌生的城市看電影。他們始終以孩童般的好奇眼光去看待事物,捕捉容易被人忽略的細節。甚至,他們會做一些單調、沉默的休閑活動,在公園的椅子上呆坐、擦地板、織毛衣等任何不用動腦子簡單的活動。放松大腦對寫作者很重要,看上去你在做與寫作無關的事情, 實際上文字會走路,它們自發地打通任督二脈,形成腦回路。

寫到累了的時候,不妨停下來, 看看書,散散步,和人聊聊天。窗外,斜陽正好。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