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我們經常擺在嘴邊的一個詞語,你對它了解多少呢?或許你只是有一種朦朧的哀愁。‘“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亦或是,“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那今天我就帶領你揭開自卑的神秘面紗。
?什么是自卑?
首先我們需要區別自卑感、自卑情結。?
自卑感是認為自己價值更少的劣等感,是關于自我價值判斷的詞語。自卑情結是把自己的自卑感當做借口長期使用的狀態。自卑情結是扭曲的自卑感。 ?
阿德勒在心理學巨著《自卑與超越》里這樣闡釋自卑感: ?
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都想讓自己更優秀,讓自己過更好的生活。自卑感的存在并不是一件壞事,因為它激勵了人不斷追求卓越,克服自身的障礙,在有限的生命空間內發揮出最大的價值。?
舉個例子:自卑感就是知道自己學歷低,很害羞;自卑情結就是認為自己因為學歷低就無法成功,強加因果在事情的解釋上。?
?自卑感人人都有,我們都有自己不擅長的事情,很多時候自卑感能激勵我們錘煉自己的技能、成為更好的自己。《禮記?中庸》中說道:“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意思是:要去遠方,先得知道自己的狹隘;要登高,先得明白自己的卑微。我們都是滄海一粟,做人就免不得有自卑的時候,即使你很優秀。困擾我們的自卑感不是客觀性的事實,而是主觀性的解釋。我們無法改變客觀事實,但可以任意改變主觀解釋。價值昂貴的鉆石換個角度看,只是一個石頭。再比如,身高只是一個數字,問題在于你賦予它什么價值。很多自卑感,都是你臆造的煩惱。 ?
這種困擾我們的自卑感,如果不能很好釋懷,就可能演變成自卑情結,整個人習慣于找借口,消極悲觀,沾沾自喜。(下文探討的自卑主要指的是自卑情結) ? ??
自卑的表現 ?
自卑時的情緒狀態一般是憤怒、焦慮、抑郁、恐懼、羞恥等負面情緒。在行為層面會表現出不愿努力、取悅他人、自我懷疑、畏手畏腳、哭泣、抱怨、自負、沉醉于虛無的優秀感、傲慢無禮、暴怒、攻擊他人、夸耀不幸獲得別人的關注等特征。?
?這里要強調的是越自負的人,越自卑。我們生活中會遇到挺自負的人,比如宣稱自己要不是學歷低,也能成功,他們明明能力不夠,卻熱衷于各種頭銜的追逐。為了擺脫自卑感,他們不再設法克服困難,反而沉醉于一種優越感中。這樣不但不利于消除自卑感,反而使自卑感不斷累積。 ?
自卑的原因 ?
武志紅的老師在《感謝自己的不完美》中從精神分析的角度闡釋了自卑的原因:
?自卑只是因為缺乏愛。性格是內在父母與內在小孩的關系模式,內在小孩對獲得內在父母的愛沒有信心。如果從父母那里沒有獲得多少愛,甚至相反是蔑視、被傷害甚至被虐待,那么不管一個人的外在條件如何,他都會很自卑。?
確實,小時候缺愛,會讓我們覺得自己不夠好,所以不配得到愛,小孩子其實只是奢求父母一個小紅花,可惜的是,他們迎來的往往是隔壁家小孩的優秀事跡。父母們真應該學習下《阿甘正傳》里阿甘母親的育兒方式:即使知道阿甘是個智力不足八十的弱智,她依然發自內心地疼愛自己的孩子。愛自己的孩子,不是因為他成績優秀,多才多藝,愛孩子不需要理由。除了家庭環境,社會文化、身體缺陷、突發事件、校園的影響等外部因素,都會讓我們產生負面的情緒和評價,持續下去就會導致自卑。 ? ??
如何走出自卑 ?
驀然想到電影《國王的演講》,艾伯特是得了口吃病的英國國王喬治五世的小兒子,他有個出色的哥哥,卻被父親寄予厚望。為了克服口吃,他試過很多方法,就要絕望之時,賢惠的妻子海倫娜請到了知名的語言治療師——羅格去幫他。羅格發現艾伯特在聽著音樂時,可以完整無障礙地朗讀出完整的句子。在他的極力勸說下,艾伯特耐著性子伴著一曲音樂讀完了一段文章。后來,羅格通過運動、放松嘴部肌肉等方式對艾伯特進行了高強度的物理訓練,同時,他還進行一些心理疏導,通過播放輕音樂降低艾伯特的緊張感,對于詞句的重音用手勢進行提示。在羅格的精心指導下,艾伯特進步很快,終于完成了第一次公開廣播,邁出了當好國王的第一步。 ?
這個電影,表面上是個戰勝口吃的故事,我卻認為口吃是自卑的隱喻,實際上是艾伯特戰勝自卑的故事。父親喬治五世和妻子對他的支持,讓他感受到自身的價值,沒有被口吃擊潰,積極接受治療;接著,他有幸遇到好老師羅格。羅格用科學的方法,幫助讓艾伯特從完整讀完一篇文章開始,持續進步,累積了足夠的自信心對抗自己的深刻自卑,用過去的經驗激勵自己堅持。考驗來了,他要以國王的身份發表公開直播演講,鼓舞人民士氣。這次他準備得很充分,提取彩排,激發出自己的全部潛能。艾伯特全身心地投入要完成的事情,戰勝了口吃,更重要的是,他戰勝了與生俱來的伴隨著口吃的自卑情結。 ? ??
艾伯特是戰勝自卑的典范,下面我們就來了解走出自卑的具體方法:?
?方法一:跟自己比。《被討厭的勇氣》提到一個觀點,健全的自卑感不是來自與別人的比較,而是與理想的自我的比較。每個人都是不同但是平等的。你只要比去年的、上個月的、昨天的自己好,就是值得欣慰的開始。昨天寫了500字,今天寫了600字,就是進步;昨天獲得5個贊,今天獲得10個贊,就是成長的標志。我挺郁悶,在簡書上寫了10萬字,只收獲了不到500的喜歡,閱讀量寥寥,大神隨便一篇爆文就超過我所有的喜歡數了,懷疑我是不是適合寫作,要不要堅持下去。但是想到去年的我甚至一篇文章都完成不了,就放寬心了。不必在意別人的眼光,撕開別人給你強加的標簽,just do it。 ?
方法二:奉獻精神。阿德勒提議我們專注于對他人的貢獻,從而體驗到對共同體有用,感受到自我的價值,擺脫自卑。這就能解釋為什么很多人熱衷于做義工、做公益事業,他們在這些事情中感受到自身對社會的具體的實實在在的貢獻,滿足自我實現的心理需求,獲得超乎金錢的獎勵。 ?
方法三:自我暗示。用過去的成功經驗激勵自己。我始終覺得失敗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更多失敗的人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心理狀態。如果你是個自卑的人,想想自己值得稱道的地方,把自己擅長的地方做得更好,再不斷暗示自己是優秀的,將這種成功的經驗和心態遷移到別的領域,你會看到充滿干勁的自己。 ?
方法四:忙碌起來,做有成就感的事情。我大學時喜歡社交,參加各種社團,希求別人對我的肯定,從而彌補內心的自卑空洞,后來明白討好別人,不如討好自己,于是開始閱讀和寫作的自嗨之路。每次完成一篇文章,都會漫卷詩書喜欲狂,尤其是卡文很久終于寫出來的那一刻,渾身充盈著力量。我經常勸身邊的朋友無聊時寫寫作,不為別的,就是用最小代價體驗自我實現的快感。忙起來,你就沒有時間顧影自憐了。 ?
方法五:自我安慰。對現在的自己說:“請別再努力了、你已經做得足夠好了”,這是日劇《Dr 倫太郎》里的經典臺詞,很具有療傷效果;假設對小時候的自己說道“你沒有做錯什么,這不是你的錯”,有條件的話可以利用心理劇的方式還原小時候的傷痛回憶,從源頭上根除自卑。這個時代,別人只關心我們飛得高不高,遠不遠,我們自己才知道飛得累不累。 ? ?
?最后,我想以日本電影《假如貓從世界上消失了》的經典臺詞結尾,我們可以有自卑感,但是請放下自卑情結,你活著,就有價值,就應該對你的存在表示感恩:?
?“假如我從世界上消失了,那些為未完成的夢想和思緒,活著的時候沒能完成的事,一定會有些遺憾,但是有我和沒有我的世界一定會有所不同,也許只是很小很小的不同,但那也是我存在過的證明。是我掙扎過煩惱過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