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就收到了雙11購買的書籍卻沒來得及看,今天在完成工作之后拿起一本《解憂雜貨店》,隨手翻看。很久以前聽過別人討論這本書,但是并沒有想看的欲望,比起大作家寫的富有哲理的書,我卻更愿意看網絡小說,因為網絡小說是打發時間的消遣,不需要認真,很快就可以讀完。但是這次在買書的時候看到這本書卻莫名的想要買下來,好像有一股牽引力把我帶到了它的身邊。
這是一本“解憂”的書籍。這是我一股氣讀完后的感想,我覺得作者的期望:“我希望讀者能在掩卷時喃喃自語:我從未讀過這樣的小說。”已經實現了。這確實是我從未讀過的小說,也是我一直想寫的小說。雖說是小說,其實是通過故事告訴我們:站在人生的岔路口,人究竟應該怎么做。這里面有很多的煩惱,比如,是追逐夢想還是陪伴快死的愛人;是堅持夢想還是照顧家人;以及當和親人朋友產生很深的隔閡時是堅持還是放棄;面對金錢的誘惑是放棄自我還是堅持自我;最后,面對錯誤是逃避還是面對。很熟悉,對不對?這其實也是大多數人在現今生活中會遇到的。是不顧日漸老去的父母堅持夢想,還是為了賺錢養家放棄夢想,或者是把家人和愛人當成放棄夢想的借口,其實是自己懦弱不能堅持?當和家人或朋友關系出現隔閡時,是想方設法地彌補,還是即使彌補也回不到從前,不如放棄這段關系?面對經濟的壓力和急于照顧家人的需要,是放棄尊嚴、身體或原則,還是暫時蟄伏,學習進修,靠自己的能力獲得金錢?
這里面并沒有說理式的教育,也不是在二選一的答案替你選擇一個,作為“解憂”的“雜貨店”看上去并沒有提出很有效的方法,實際上,作者要告訴我們的就是這一點:能解憂的只有自己的努力。
這不是和稀泥的回答,也不是都可以自圓其說的回答。因為每個人在面對選擇時其實內心已經有了答案,那為什么很多時候我們還會心煩意亂,不知該如何是好呢?有幾種情況,一是煩惱的人需要別人的肯定才能前進;二是當局者迷,煩惱的人不能完整地看到事件的全部,容易因為緊急而忽視了重要;三是為自己的懦弱和放棄找借口。這三種中,第三種是別人很難給予幫助的,因為連煩惱的人都沒有意識到自己選擇的真正的理由,反而拿一些借口欺騙別人,也欺騙自己。
這本書里面其實也蘊含著心理咨詢的原理。我是學心理學的,也一直想做心理咨詢師,給予別人幫助。但是,在真正做咨詢的時候,我突然發現無論是用什么技巧,或者是依據什么學派的理論,能解憂的最重要的不是心理咨詢師,而是來訪者本人。在認識到這一點之后,我很迷茫,我不知道心理咨詢師到底有什么用,甚至一度想放棄這個事業。后來,在一些朋友和書籍的幫助下,我慢慢地撥開迷霧,直至看到《解憂雜貨店》,我明白了心理咨詢師到底是一個怎么樣的事業。心理咨詢師就像雜貨店一樣,在人們迷茫困惑的時候給予一些提問和建議,有時候能立刻就得到回應,有時候只是在人們的心中種下一顆種子。世事的繁雜就像錯綜復雜的棋局,當事人要在如樹蔓般的道路中摸索前進,而心理咨詢師則是一個陪伴者和旁觀者,有時能看清棋局給予當事人指導,有時連咨詢師也不知道路在何方,但是會給予當事人支持和鼓勵,直至當事人找到一條合適的道路。
這也并不是說心理咨詢師就只是做這樣的工作,或者學心理學的只是做心理咨詢師。其實,心理學給予我們的是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是一種探索內心的方法,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思路,是一種向前走的勇氣,是一種堅持夢想的信念,也是一種就算沒有實現夢想但也不后悔的精神。
今天我的收獲很多,建議大家都可以讀讀這本書,也許你會有些感動,有些收獲,有些恍然,有些迷茫,有些無動于衷,有些若有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