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詩》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諠兮。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諠”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張居正講解】《詩》,是《衛風.淇澳》篇。蓋衛人作之以美其君武公者也。淇,是水名;澳,是水邊的彎曲處;猗猗,是美盛的模樣;斐,有文采的模樣;君子,就指武公。
? 詩人說:“瞻望那淇水彎曲的去處,綠色之竹,猗猗然美盛,我斐然有文的君子,抑何其學問之精密,而德容之盛 美 乎。”切磋,是治骨角的事,治骨角者,既 用刀據切了,又用鑢鐋磋它,是已精而益求其精也。君子用功之精,與那治骨角的一般。琢磨,是治玉石的事,治玉石者,既用椎鑿琢了,又用沙石磨它, 是已密而益求其密也,君子用功之密,與那治玉石的一般,既 有這等 的工夫,所以德 之存于心者,便瑟然嚴密而不粗疏,僩然武毅而不怠弛。形于身者,便赫然宣著而不暗昧,喧然盛大而不局促。諼字,解作忘字。君子為學,既造到這樣去處,自能感人,而人皆愛慕,終身不能忘也, 這是衛人美武公之詩如此。道,是言;學,是講習討論之事;自修,是省察克治的功夫;恂慄,是戰懼;威,是有威可畏;儀,是有儀可像 ;盛 德,指理之得于身者說;至善,指理之極處。曾子引詩 而解釋其義說道:“所謂如切如磋者,是說衛武公勤學的事,他將古人的書籍與古人的行事,既 自家探討,又與人辯論,務要究究到極精透的去處然后已。便 與那治骨角的,既 切了又磋的一般,所以說如切如磋。所謂如琢如磨者,是說衛武公自修 的事,他省察 自己的身心,或性情偏與不偏 ,或意念正與不正,或行事善與不善,務要見得分明,治得干凈,不肯有一些瑕玷,便與那治玉石的,既琢了又磨的一般,所以說如琢如磨。所謂瑟兮僩兮者,是說衛武公學既有得,自然敬 心常存,戰戰兢兢,無一時懈惰,無一時茍且,這便見他嚴密武毅處,所以說瑟兮僩兮。所謂赫兮喧兮者,蓋言衛武公有敬德在心,其見于外者,自然有威嚴,人都畏懼他;有儀容,人都效法他,這便見他宣著盛大處,所以說赤赤兮喧兮。所謂有斐君了終不可諼兮者,蓋言衛武公盡學問自修之功,有恂栗威儀之驗,由是德術全備百為盛 德,善極精純而為至善,所以百姓都感仰愛戴他,而終身不能忘也。”
此一節是說明明德之止于至善。
【我的理解]此篇教導我們,要像衛武公一樣,在作學問上,如看一本書,要去了解書中所在時代的歷史背景,先自己琢磨,再與人探討,吃透內容之后再去運用;在修身上,要時刻覺察自己,不偏不倚,要心存善念,如玉石一般,要心存感恩之心,無懈怠之時。師兄一直讓我們讀大學,原來我們讀書會就是以大學為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