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樂學(xué)書院之學(xué)妹讀經(jīng)
一字一句讀《論語》,第237天
原文閱讀:
11.10 顏淵死,子哭之慟。從者曰:“子慟矣。”曰:“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
11.11 顏淵死,門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門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視予猶父也,予不得視猶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譯文講解:
? ? ? 顏淵死了,孔子哭得悲痛欲絕。跟隨孔子的人說:“先生您太悲痛過度了!”孔子說:“我有太悲痛過度了嗎?我不為這個人悲痛過度,又為誰呢?”
? ? ? ? 顏淵死了,孔子的學(xué)生們想用豐厚的禮來安葬他。孔子說:“不可以這樣做。”學(xué)生們?nèi)匀灰载S厚的禮數(shù)安葬了他。孔子說:“顏回看待我如父親,我卻不能把他當(dāng)親生兒子一樣看待。這不是我要這么做,是幾個學(xué)生們干的呀。”
啟發(fā)思考:
? ? ? ? 這兩篇繼續(xù)記錄“顏淵死”的相關(guān)內(nèi)容,一是寫夫子對顏淵早逝的悲痛情感,一是寫如何安排其葬禮。
? ? ? ? 顏淵早逝對孔子的打擊很大,比親兒子死了還要難過,真的是傷肝傷肺、痛入骨髓,一時無法自抑,無奈向天號泣。這里的“慟”是指哀傷過度,過于悲痛。而過于悲哀屬于越禮,所以旁邊的從人有此一問。這里的“夫人”,夫讀二聲,是代詞,代指顏淵。
? ? ? ? 七十多歲的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的痛苦,是人生幾大痛苦之一。況且我們知道,孔子認(rèn)為顏回最能得其思想精髓,有衣缽相傳之意。
? ? ? 《周易·系辭下》有:子曰:“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fù)行也。《易》曰:‘不遠(yuǎn)復(fù),無祗悔,元吉。’”孔子說:“顏回這個人,也許知道眾多隱微吧。世間存在不好的事情沒有他不知道的,知道是不好的事情沒有再去做的。《易經(jīng)》上說:‘走不遠(yuǎn)就返回,因沒有適宜之事可做而悔改初衷返回,大為吉利。’”這段話,既可為顏回的“不二過”做個注解,也能看出顏回這個弟子在孔子心中的分量。他為《周易》做注解的時候,都不忘用顏回來作典型例子。
? ? ? ? ? 顏回之死對孔子的打擊之大,可想而知。這個慟字,形象地表現(xiàn)了老夫子的內(nèi)心感受。 對于其他弟子認(rèn)為夫子過于悲痛、有違禮法的質(zhì)疑,孔子怎么說的呢?他上來先來一句:有這么回事嗎?我有那么悲痛欲絕嗎?可此時此地、此情此景,死去的高足如在面前,自己淚涕橫流、哭聲在耳乃是事實。所以他跟著就來了一句:如果這樣的人不值得我為之慟哭,為之悲痛欲絕,那我還能為誰呢?
? ? ? ? 這話聽著有點前后自相矛盾,似乎是強辭為辯,但此刻孔子的失態(tài)情出于衷,真真是讓他老人家痛不欲生啊,反而更加鮮活地表現(xiàn)出老夫子為人的真誠。這段對話非常傳神,具體描繪出了當(dāng)時的情景。
? ? ? 接下來,講顏回的葬禮安排,盡管孔子十分悲痛,但他在喪葬問題上依然主張守禮,不主張厚葬。孔子曾說:“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八佾篇第三》第4章)。葬事為重,但決不等于大操大辦,而是根據(jù)條件妥善處理。對于禮,孔子注重的是人的誠敬之心,而非形式;孔子尊重的是生活現(xiàn)狀,而非不切實際。
? ? ? ? 顏回家境貧寒,如果厚葬既不符合禮法,又違背家庭現(xiàn)狀。對于自己的兒子,孔子都沒有厚葬;對親如兒子的顏回,孔子也不同意厚葬。情歸情、理歸理、禮法更要歸禮法,不可因情而沖擊禮法。這反映了孔子言行一致、以身作則的一貫品格。
? ? ? ? 可是,孔子畢竟不是顏淵的父親,只是在當(dāng)時的身份體系中,在顏淵葬禮一事上,畢竟還是由父親顏路來決定,作為老師的孔子是無法逾禮去決定、去主持顏淵的葬禮的。弟子們非常清楚顏回在夫子心中的地位,為了表達師生之情、同窗之誼,他們沒有聽老師的話,厚葬了顏回。
? ? ? ? 孔子說“非我也,夫二三子也。”這里,我們再次看到了孔子的內(nèi)在、深刻矛盾心情。他痛心于給了顏淵這樣于禮不合的厚葬,特意說明自己的態(tài)度,與這件事劃清界限。一個過度的行動并不就表示一種特別的感情,一種特別的感情也不必以過激的行為表示。在這次最強烈的情感挑戰(zhàn)面前,孔子依然體現(xiàn)了情與理的圓融無礙。
? ? ? 另外,孔子說 “回也視予猶父”,不但道出了他們師生之間的深厚感情,而且開了中國教育史上師生關(guān)系的先河。“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也因此流傳至今,深厚的師生關(guān)系依然是許多人最強大的情感支持和精神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