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常混淆“香檳”和“起泡酒”的關系。
仿佛葡萄酒只要有氣泡的,都是叫“香檳”。
如果你留意下宴請飯局,就會看到這種狀況,很多人喜歡把起泡酒叫成“香檳”。
事實上,香檳屬于起泡酒,是起泡酒的一種,但反過來,起泡酒就不能叫成“香檳”。
就好比三文魚是海鮮,但你不能指著海鮮叫“三文魚”一樣。
可能,你覺得這是小事,叫錯了也沒什么大礙。
但如果你在某些宴請正式場合,或者,跟異性約會時候,指著起泡酒叫“香檳”,或多或少會讓你的形象減分。
甚至,還會冒出個人來,當場糾正你的叫法,那場面就尷尬難堪了。
當然,在宴請飯局上,僅僅知道“香檳”和“起泡酒”的叫法,還是不夠的。
在我看來,氣質優雅的你,最好還能講的出一些它們之間的區別。
1
香檳、起泡酒,不同的定義
飯局上,當你看到香檳、起泡酒時,首先得明白,它們兩個的定義是不一樣的!
起泡酒,是一個很寬泛的名字。
20度溫度時,葡萄酒的二氧化碳壓力大于或等于50千帕,就是起泡酒。
說白了也簡單,餐桌上,只要有明顯小氣泡的葡萄酒,都屬于起泡酒的范疇。
而香檳的定義就嚴格了。
只有法國香檳地區出產的,用傳統方法釀造的起泡酒,才能叫做香檳。
起泡酒才不管這些呢!
在各個酒店餐廳里,你喝到的很多有名起泡酒,都是來自不同國家。
比如,卡瓦 Cava 來自西班牙,普羅塞克 Prosecco(如下圖)、阿斯蒂 Asti,來源于意大利,塞克特 Sekt 從德國來。
還有許多不知名的起泡酒,也都來自各個地方。
而香檳會告訴你,它只有一個“老家”,就是法國香檳產區,只此一家,別無分號。
所以,你在飯局上,要是聽到“香檳”兩個字,想也不用多想,他們說的就是法國那個香檳。
2
香檳、起泡酒,與法律的關系
當你摸著香檳酒瓶上的黃色錫箔紙,覺得“硬硬的”好玩時,要知道的是,香檳這個名字,還是一個注冊品牌。
法國香檳人對品牌保護,從來都不含糊,哪像澳洲人,稀里糊涂地,連“奔富”這個中文名字都弄丟了,(沒有商標擁有權)。
香檳的英文名“Champagne”,是受歐盟法律保護的,除了香檳地區,其他地方的起泡酒,都不能叫香檳。
“香檳”這個名字,在歐洲一直以來很受歡迎。
西班牙、意大利、法國其他地方,釀造出的起泡酒,歷史上都曾叫過香檳。
當然,他們喜歡叫香檳,也有自己的小九九。
誰讓香檳在歐洲這么紅火呢,備受英國、法國宮廷皇室的溺愛。
就跟現在國內有些紅酒,喜歡打“拉菲”“奔富”的旗號,起泡酒一打上香檳的名字,立馬就身價百倍,不愁銷路,那鈔票真是滾滾來。
香檳人一看,感覺不對,連阿狗阿貓都叫香檳了,這么魚龍混雜下去,以后歐洲的名流貴族們,誰還會覺得香檳高檔有面子?
于是,他們就把“香檳”就注冊成“商標”,受法律保護,還自發成立香檳協會,滿世界地打擊“香檳”同名酒款。
你知道,西班牙著名的起泡酒為什么叫“卡瓦 Cava”嗎?
這也是法國香檳人的“功勞”,本來它的名字是叫“Xampan”,在西班牙加泰羅尼亞語中,是“香檳”的意思。
法國人對西班牙人說,你不改名,就等著吃官司吧,逼得西班牙人含著淚,把名字換了。
而“起泡酒”呢,就沒有這些條條框框,誰都可以叫,誰都可以命名。
“起泡酒”,本來就是一個統稱,跟“葡萄酒”、“紅酒”一樣,是個約定俗稱的名字,所以,你在各種起泡酒的酒瓶標簽上,都可以看到它。
3
香檳、起泡酒,葡萄原料的選擇
如果宴席上,我坐在你旁邊,我還會跟你說,“香檳、起泡酒,它們的葡萄原料也有區別。”
你會眨著大眼睛,感到好奇,“鄭小塔,它們不都是葡萄釀的嗎?”
確實是葡萄釀的,但也有區別呀!
前面說了,起泡酒跟葡萄酒一樣,是一個統稱,自然是,什么葡萄品種都可以釀起泡酒嘍!
就像農村里的“米酒”,哪會講究這是什么種類的米,什么級別的米,但日本清酒就不同了,只有極少種類、產地的米,才能釀造。
法國香檳也是一樣,它只能用七種葡萄釀造。
除了這七種葡萄,其他葡萄釀的起泡酒,都不能叫做香檳,哪怕就是在法國香檳出產的,也不行。
其中,大部分香檳又是用三種釀酒葡萄釀的,霞多麗 Chardonnay、莫尼耶 Pinot Meunier,還有黑皮諾 Pinot Noir,我在《有些富人的愛好,是“研究”黑皮諾紅酒?》中講過。
其實,香檳也蠻像有些姑娘,總是鬧著要減肥,出去聚餐吃飯時,這個不吃、那個不要,筷子只在個別盤子里動,時刻還提防著自己,不能多吃。
而起泡酒就像鄭小塔我,來者不拒,“誒,老板,你有什么好吃的菜,盡管上,我都吃!”
4
香檳、起泡酒,釀造方式的差別
講完葡萄品種,就該聊聊它們各自的釀造方式。
這一段可能對于你來說,有些枯燥,但到了飯局上,能講出這些來,卻是“專業懂行”的標志!
對于起泡酒,我已經講了這么多,想必你也了解,不管用什么釀造方式,釀出來的,只要含有氣泡,就行了。
大體上,起泡酒分為瓶中發酵、罐中發酵。
前者的典型是香檳,后者的代表作,是國內姑娘們超愛的“小甜水”阿斯蒂,就是《這種甜起泡酒,憑什么讓中國姑娘們愛得瘋狂?》這篇文章中的主角。
說到“發酵”,你估計有些不耐煩,“鄭小塔,你講些有趣的呀,別講太專業的了!”
好,那我問你,“你知道香檳、阿斯蒂,含有的氣泡從哪里來嗎?”
你搖搖頭,用超無辜的眼神望著我。
好吧,它們是從“發酵”中來的,這也就是我為什么提到“發酵”的原因。
起泡酒的做法,也就是產生氣泡的方式,既可以從瓶子里獲取,也可以從不銹鋼罐中來。
但香檳的氣泡只能是酒瓶中產生。
這么說吧,香檳是兩次發酵的產物。
拉菲、奔富紅酒,這些葡萄酒的釀造方法,只進行了一次發酵,就是把葡萄發酵成了葡萄汁,裝瓶出售。
而香檳裝瓶后,還要進行第二次發酵,將酵母和糖分,裝入香檳瓶中,然后,酵母在酒瓶里分解了糖分,產生二氧化碳。
這樣,才有了香檳打開后的氣泡。
當然,香檳這種釀造方法,要花費很多人力,成本高,這也導致香檳價格居高不下。
但不這樣做也不行啊,不使用“瓶中發酵”這種傳統方法,就不能叫做“香檳”。
起泡酒就不一樣。
現在飯局上,很流行的意大利阿斯蒂小甜水、澳洲起泡酒,就不是這種做法。
它們,還有大部分的起泡酒,用的是“罐中發酵”的釀造方式,一次發酵、二次發酵,都在不銹鋼罐中,氣泡的產生也是在不銹鋼罐里。
你可以記下這段內容,下次湊巧在宴席上講起來,就活脫脫是一行家,讓人聽得心服口服。
5
香檳是香檳,起泡酒是起泡酒
雖然香檳屬于起泡酒,但在我們中國人心目中,總覺得香檳是香檳,起泡酒是起泡酒。
就像蘋果手機一樣,蘋果是蘋果,手機是手機。
你覺得是不是這樣?
人們的印象中,香檳檔次高些,起泡酒相對接地氣些。
講起香檳來,腦海里總會浮現出“浪漫”的景象,而起泡酒,僅僅就是一種酒而已。
男孩子跟你說,“請你喝香檳”,你會開心,但換成“請你喝起泡酒”,你什么感覺都沒有。
是不是?
所以,講到這里,你馬上就明白,香檳、起泡酒在中國的“社會地位”是不一樣的。
或者,這樣說吧,如果把起泡酒比喻成一座金字塔,那么香檳處于上面的塔尖部分,是高端的起泡酒。
而我們印象和觀念中的“起泡酒”,是底層或者中間的起泡酒。
甚至在國內,某種程度上,香檳就代表了起泡酒,這其實也就是很多人“指著起泡酒叫香檳的”原因。
就跟很多人講“我們去喝個星巴克”,但實際上,他們想表達的意思是,“我們去喝個咖啡”。
當然,香檳和起泡酒的價格,往往也都不一樣。
通常香檳一瓶市場價至少在四五百以上,而大部分起泡酒呢,在一百到三百之間,相對便宜些。
在飯局、派對上,你也不用怕叫錯名字。
香檳還是比較好認的。
大部分的香檳,“脖子”以上部分是用黃色的錫箔紙包住,比較顯眼,有的還會在上面,豎直寫上香檳的英文名“Champagne”。
如果你還是擔心認錯,也可以拿起酒瓶,看上面的標簽,如果是香檳,酒標上肯定有“Champagne”的字樣。
香檳們的“家族榮耀感”,從來是很足的,會讓你知道“它是香檳”。
就像姑娘們喜歡背的LV、香奈兒包包,最明顯的不就是Logo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