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的奇跡》這本書是樊登老師講解的一本關于修煉“正念”,遣散焦慮的書,此書原本是一行禪師用越南文寫給自己朋友的一封長信,它的特別之處是能夠讓所有讀者都可以立即開啟正念的練習。
首先什么是“正念”?在我看來,這是一個佛系的詞匯,書中提到: 當你能夠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一呼一吸之間,當你分明覺知到自己身體的狀況時,這個狀態叫作正念,這是人生最重要的奇跡。
那么“正念”的奇跡主要表現在哪兒呢?當我們面對生活中層出不窮的狀況和內心的焦慮時,開啟正念練習,會讓我們關照自己內心的焦慮,消除痛苦,找回當下,這是我認為這本書帶給普通人最偉大的意義。
痛苦的根源在哪里?
生活中我們會面臨各種各樣的痛苦,那這些痛苦的根源究竟來自于哪里呢?書中一開始給我們列舉了一個故事: 一個四口之家,丈夫艾倫在察覺有了孩子之后自己的時間被大量占據,感覺也是很焦慮。接觸到了正念練習之后,有了新的變化。
以前,艾倫會把時間分割成幾個部分:一部分給兒女,一部分給妻子,另一部分留給自己去讀書,寫文章,做研究或者散步;
現在,不去分割時間,而是把陪伴子女的時間當成自己的時間,陪他們寫作業,感受他們的存在,想辦法讓自己對他們在那段時間里做的事情感興趣。和妻子在一起也是如此,結果,不可思議的是,現在艾倫感覺自己有了無限的時間。
我們可以看到,人生中大部分痛苦的根源來自于對時間的渴求,而如何讓自己對時間的感知更加深刻,修習正念可以讓我們與時間做朋友,更好地和它相處。
正念的方法其實很簡單: 你在陪伴孩子的時候,認真專注于孩子。孩子休息了,你要工作了,就專注地工作。你在陪老婆逛街的時候,也能知道這就是你現在的生活。一切的處境下,你都該保持正念。
作者還提到了一個關于“洗碗”的例子: 洗碗就是洗碗,在一大群朋友來家里聊天,喝茶,看電影。這時正在洗碗的你心中希望趕緊結束,但有油不好洗,就感覺很煩,滴了很多洗潔精,結果又要用很多水沖掉。
書中有一句話: “洗碗時,應該對正在洗碗這個事實保持全然的覺知”,這樣就能覺知到自己的心念和動作,比如感受手摸過碗邊的時候,碗變得越來越光滑。
吃飯同樣也是一種修煉。《中庸》中說“人莫不飲食,鮮能知味也”。意思是:人們需要吃飯,但一個東西的味道到底怎么樣,很少有人知道。我們大多數情況都是想著吃完飯去哪兒,做些什么,很少去感受食物的滋味,尤其是大餐一上桌,先忙著拍照,要給大家秀一下。
遇到任何問題都要讓自己的身心收斂在體內,讓自己專注當下很重要。
在生活中修習正念
如何修習正念?
一行禪師的答案是: 專注工作,保持警覺和清醒,準備好應對任何可能發生的狀況,隨機應變。
一行禪師提到了兩種簡單的正念修習的方法:
修習方法一: 數呼吸? 吸氣,在心里數“一”,呼氣,在心里數“一”,再呼吸,數“二”,就這樣一直數到“十”,然后再從“一”開始。在持續的覺知呼吸的過程中,保持正念,如果數錯或者忘記,則從頭開始,一旦可以真正地數,就已經達到了某種程度,此時,便可以丟棄這種數數的方法,僅專注于呼吸本身。
修習方法二: 一舉一動都是儀式。
如果每個人每天禪修一小時,當然很好,但那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學會在行、住、坐、臥以及工作時,甚至洗手、洗碗、拖地、喝茶、和朋友聊天時都練習正念。
書中還提到了“中庸”這個概念,我們通常理解的“中庸”是差不多就行了,但孔子說:? “中庸其難哉。”孔子說修煉了一輩子,能夠做到中庸都很難。真正意義上的“中庸”是合適的極致,一個人能夠把合適這件事情做到極致,做到最合適,這才叫作中庸。
正念之行路漫漫
一個人做很多事情,很難都做到的時候,最好是把能做到的事情先做到了,把能做到的事情做到最好。逐漸地,各種各樣的事也就能做好了。
正念對我們每個人都有著很深刻的意義,而且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因為它不容易,境界太高了,做不到才值得我們更加努力。
不能夠輕易實現的目標,才讓我覺得修煉真是人生最有趣的一件事情。無論做事業,維護家庭,還是自我學習,我們都可以把它當作是一個修煉的過程。你能夠時刻體會到自己在修煉的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體會它,關照它,關照到自己的退步,關照到自己的進步。這個過程本身,也是正念的奇跡。
本篇文章是一篇告訴人們如何修心的文章,其中所談觀點來自于《正念的奇跡》一本書,正念的修習的確可以讓我們在面對焦慮時不再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