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腸胃都有一扇門,打開這扇門的鑰匙就是童年時期父母給你的事物編碼,無論在哪里,這扇門都一直緊閉,在外面無論吃過多美味多新鮮的食物,回到家里,粗茶淡飯也好吃。
最美味的永遠是家里的飯。
有時候坐車晚一點到家,父母沒來得及準備飯,家里總有外面吃不到的好吃的。哪怕是春天的野菜,也是外面沒有的。說到別的地方吃不到,就想到家鄉的水豆腐,也許有的地方稱為豆腐腦,豆花,都可以。
最好是秋天的新豆子,前一天晚上,泡在桶里,水多一些,沒過豆子。老爸說他小時候,在村里都用驢拉磨,驢套上繩子,黑布蒙上眼睛,這樣就一圈一圈沿著磨盤轉。講豆子從磨盤中間的洞倒進去,就磨成汁了。當然現在有磨,卻早已經沒有驢子磨磨了,有專門磨豆子的機器,只要一下下,就可以了。小時候在老家的時候,家里沒有這樣的機器,就挑著桶去別人家里磨,后來條件好一點點,家家都配一過。
磨好的豆汁吧,倒入大鍋,點豆腐就是這時候。當然點之前還有重要一步,就是去豆渣。在老家,家里有十字大架子,下面掛著過濾布,將豆汁倒入過濾布,豆渣就留下,這也是一個特別費力的過程,需要講過濾布擰干,里面全是渣,這樣渣還可以喂豬。
鹵水點豆腐,北方點豆腐用的都是鹽鹵,黃褐色塊狀的,為什么用點的呢,豆汁倒入鍋里,燒開后,將鹵水一點點放在豆汁里,逆時針慢慢攪,豆腐就是蛋白質遇重金屬凝結的過程吧,等豆腐慢慢自己凝結就好了,只要豆腐的余溫就可以。
等豆腐熟的過程中,表面會結一層膜,我們這邊成為豆皮,就是涮火鍋的油豆皮,家里做豆腐,豆皮只有一碗,我打小就不喜歡吃,因為伴著豆汁一起,沒有味道,勉強吃也需要搭配很多蒜花醬油。
很多人小時候不喜歡吃豆腐,因為味道寡淡,就像我和妹妹,小時候家里吃豆腐,都會單獨給我們做米飯和菜。大人很不理解,這么好吃的東西還要吃菜嗎?
隨著年紀的增長,應該是上了大學之后吧,回家吃到豆腐都會吃的飽飽的。很多人小時候家里吃的東西長大應該一直喜歡這個味道,這也與消化酶有關系吧,據說小時候不喝牛奶的人長大喝牛奶會拉肚子,就是因為成年后消化不了,消化酶已經定型。
把成型的豆腐一大勺大勺的舀出來,放在一個芡子上,就是木條編的盤子裝的東西,下面放一個大小相當的盆,盛濾出來的豆酯,豆酯我家里人是不喜歡喝的,卻有人喜歡,口味也是奇怪的東西。過濾時間越久,豆腐越實,家里用老和嫩來形容,剛出鍋的就是嫩的。
搭配豆腐的鹵子最簡單,可以就蔥花蒜辣椒香菜的醬油汁,也可以是用咸菜和肉翻炒勾芡后做的鹵。主食當然是秫米飯,也就是高粱米,伴上豆腐,兩碗半天都不會餓。
小時候特別不喜歡豆腐,長大以后覺得剛出鍋的豆腐又香又甜。小時候姥姥是家里做飯最好吃的,現在年紀大,常常忘記東西,像豆腐這樣復雜工程她已經不做了。前幾天回老家,她忙里忙外張羅,最后炒菜的時候連連擺手,讓我去炒。雖然我不是不愿意去炒菜,感嘆自己已經長大了,可以給一大家的人做飯,可是姥姥也年紀大了。
要是可以,我愿意一直留在過去,可惜做不到,只好寫下家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