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讀一所二流的大學,到底意味著什么?
近日,因蘇寧校招涉嫌歧視二流院校的新聞又引發了全網對于二流院校的討論。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10月12日,微博認證廣東工業大學副教授 @樂云說:2017年10月12日,有學生反映,蘇寧校招負責人在廣東工業大學龍洞校招開宣講會,宣稱管培生只要985/211,廣工和廣技師都是二本院校。此外,該負責人還面對現場廣工學生說過一些不太妥當的話,實在有失蘇寧世界500強的顏面。在廣工主場,蘇寧竟然如此失格、失禮,強烈要求蘇寧集團向廣工鄭重道歉!
隨著事情的不斷擴散和升溫,蘇寧被迫做出回應,并于10月13日遞交了一份公開致歉信。信中提到:今晚校招現場,我司現場工作人員未能深刻理解公司招聘策略,在管培生引進來源,廣東工業大學定位等方方面存在誤讀。由此給廣工師生帶來的傷害,深表歉意。針對此次校招現場員工的錯誤言論,公司獲悉后,當即對其進行了嚴肅的批評與免職。
此事雖以一封公開道歉信就此結束了,但這類名企拒絕招聘二流院校學生的“職場潛規則”其實由來已久,且并未因此而有所改觀。
我想,很多二流院校的學生看到這則消息后,都會被莫名地扎心了。因為這一切都在強化一個現象:二流院校的二流學生,標配的就是二流的工作、接觸二流的人群、過二流的人生。
-2-
作為本科畢業于二流院校、畢業那會還跑去蘇寧校招會結果被拒絕面試的我,看到這則新聞,更是感同身受。
大二暑假,我曾在南京蘇寧的呼叫中心做過兩個月的實習生。那是我第一次接觸世界500強企業——蘇寧。在做崗前培訓時,我注意到隔壁培訓室和園區籃球場上經常聚著一批身穿職業套裝的人,于是我便開始咨詢公司的老員工。
后來,我了解到那是蘇寧的“1200工程”,是蘇寧內部規模最大、管理最規范、引進和培養人才最多的專項人才工程。而1200梯隊面向的也都是211或985院校的應屆生,與“雙非”院校的學生基本是無緣的。
畢業季,關注到蘇寧在大學城有招聘會,于是,我便帶上簡歷去參加面試。在宣講會現場,蘇寧的HR當時直接說道:非211、985院校的學生,就不要給我們投簡歷了。
我當時偏不服氣,就采取了霸面的政策。于是,我跑到面試區,把手上的簡歷遞交給了HR。HR看了一眼后,笑著對我說道:我們此次招聘的是管培生,不接受非211、985院校的學生。不過,你可以嘗試向我們的門店投遞簡歷。
于是,我人生中的第一霸面就此告敗。
走出面試區時,我差點哭了。一邊痛恨自己為什么不在高考時再努力些,一邊也在質疑自己在大學期間的努力。
-3-
讀一所二流的大學,難到真的就只能找一份二流的工作、拿二流的薪水嗎?
在2017年中國大學畢業生薪資水平Top10的院校是這樣的:
所謂一流的院校是211、985,一流的薪資是8K以上。但二流院校的學生真的就只能拿3K的二流薪水嗎?
我想答案是否的。比如16屆畢業于二流院校的我而言,被蘇寧慘拒后,我找的第一份工作的薪水就在6-8K,半年后,內部轉崗,薪資是8-10K。
當然,這些只是我朝九晚五的工資,還不包括作為斜杠青年的我業余寫作、接策劃案的收入。
我們不得不承認:能考上名校的人,總體都是非常優秀的,值得我們學習。讀一所二流的院校,也意味著我們曾經在高考這條路上已經被甩出了一大截。但如果上了一個二流的學校還付出二流的努力,那你這一生可能就真的是二流的人生。
-4-
這段時間,有篇文章在網上瘋傳,叫《對不起,我本科不是北大的》。文章的作者就是一個三本院校畢業的,最后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北大的研究生。
作者在文中說:在北大,經常被問及本科院校,因此常常弄得空氣突然安靜了起來、自己也是一臉尷尬。
還記得,作者在最后說了這樣一段話:對不起,我本科不是北大的!但我的本科也是我的青春,也是我一生的財富,也是我的母校,我同樣熱愛它。我不會因為外界的影響而妄自菲薄,也不會因為外界的影響而數典忘祖。
其實,畢業后,你會發現:高考所能決定的是我們可以上什么樣的大學,并不能決定我們要過怎樣的一生。真正能決定你接觸什么樣圈子、拿什么樣薪水的是你對于自己的定位以及為之所持續付出的努力。
比如知乎大V惡魔奶爸,就是三本畢業的,但人家現在也混得風生水起,從HR跨界英語、自媒體,儼然成了一個超級個體的存在。
-5-
人生的精彩之處便在于充滿了無限的可能性。綜合那些從二流院校逆襲的個體案例來說,作為二流院校的學生,要想改變自己的處境、過上一流的生活,我認為至少在大學期間應該做好以下幾點:
主動屏蔽二流的圈子,積極尋找并融入一流的社群。
在19世紀后半期,美國行為主義者J·華生提出了著名的“環境決定論”,肯定了環境對于個體成長與發展的關鍵作用。人對于環境的主動選擇,其實就影響了個體在后期發展上的差異性。
即使是一所二流的大學,也一定有群積極努力的人。主動遠離那些頹廢、迷茫的圈子,多去圖書館、自習室,多參加有意義的社群活動,結交一些有益的伙伴,提高自己社交圈的質量。
保持思維的活度,多尋找一些優秀的平臺去實習。
閱讀和交流,都是保持思維不斷更新的好方法。在大學期間,一定要多讀書、讀好書,并主動思考、總結,把書上的知識內化成自己的。
如果還學有余力,非常建議大家要擅用網絡,去鏈接一些優秀的人或者平臺,向他們學習、跟他們一起做事、成長,即使是免費的也要搶著去做,不要吝嗇自己的付出,因為搶事情就是搶成長,更何況他們還能免費帶你入行。
不斷迭代自己的知識圈,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未來的社會必然是個知識型、學習型的社會,對于人才的要求不再只是單一化的。雖然我們所學的專業只在一個領域,但我們的學科視野卻不能因此被局囿。
因此,在大學期間,除了明確及不斷強化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之外,還要不斷迭代自己狹隘的知識面,讓自己擁有知識跨界的能力。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而后是現在。我們可以是二流院校的學生,但不能因此就給自己配備二流的努力和二流的人生。
最后,還是那句話:正因為我們是二流院校的學生,所以才更要付出一流的努力、過上一流的生活。
-END-
我是獨舞,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