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早上一到學校,迫不及待地和領導討論一下幾個思路,讓她幫著判斷哪個可行。她也覺得以這一篇帶出鼓樂文化的研究是可行的。
可是究竟如何設計自己的教學,我還是沒有什么思路。
下午空課時間又和辦公室里的同事討論了一番,他們都謙虛地說沒有我研究的透徹,實在沒有什么好的建議。
中午,學生發展處拉我去參加“跟著詩歌去旅行”的研討活動,我推辭了,實在沒有頭腦再去想備課以外的東西。感謝陳的體諒,但我想后期如果需要我做什么,我一定會盡量幫忙的。
傍晚,又被拉去參加學校的“沙龍研客”活動,說實話,人去了,心沒去。滿心的煩愁不知道如何安放。
晚上,依然對著電腦發呆,看著書遐想。但告訴自己,無論如何今天必須要有備課思路出來。
思路一:
熱課:飛花令“月”
整節課以蘇軾的故事推進。
1、杭州到密州
2、講述密州的現狀,上元節蘇軾出去閑散行走,看到了——
3、他想到了什么?杭州——加入蘇軾在杭州的故事,對比襯托出密州的凄涼。
4、以鼓樂文化作為探索的中心,學生四人小組學習
5、回到現實,他又看到了什么?以此揭示人物的心境,整首詞的意境。
6、進入情境,自然帶著學生吟誦
7、拓展講故事,引出《江城子密州出獵》等。
思路二:
熱課:意象燈火、明月的詩句
整節課以意象作為行課的線索。
1、朗讀詞,尋找整首詞中的意象。
2、找出與上元節相關的意象,并探索詞人為何用它們,想表達什么有的情。
3、深入探索鼓樂這一意象。
4、尋找宋詞中意象的獨特性。
5、吟誦。
6、拓展。
自我感覺思路二缺乏趣味性,倒有點像大學生的專題研究。
周二,欣喜地與同事交流我的思路,他們一致認為還是第一個更適合。真好,有人可以討論,有時候真的是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自己想的再多,總是局限在一定范圍內,只有與人交流的時候,自己的思路才是開闊的,也能更加清晰課堂上究竟想要的是什么。
周二奇忙無比,晚上接著回家努力思考、敲字。把整個教學思路簡單梳理了一下。
周三開始把教學設計一個字一個字敲出來。可是一邊寫一邊發現問題不斷,每個環節的鏈接總是感覺不在一個情境中,而且許多細節當初沒考慮,現在寫的時候發現許多漏洞,看似流暢的教學流程,設計起來溝溝坎坎不斷,經常覺得無所適從,總想推翻自己的原先的想法。
尋找拓展的微群文遇到了很大的困難。一直到晚上11點,還是沒有好的辦法解決自己想出來的問題。
周四,彩芬陪我找古詩詞,討論中也有了一點新想法,但是不幸的是結膜炎復發,電腦不能再碰了,右眼的視力已經明顯下降,兩眼不均衡,看東西很吃力。擔心是不是要戴眼鏡了?可是也不能閑著,就把教案打印出來,讀讀改改,希望能想出些好主意。
周五給自己放假,不想再看教案了,空想,在腦中模擬上課的情景,可是每次到微群文處還是卡殼,實在不知道會有什么情況發生,我的思路也不是特別清晰,畢竟這樣的歸類尋找覺得有點牽強附會,而非水到渠成。
《蝶戀花密州上元》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通過尋找詞中的景,感知宋詞中為了表達自己內心的情而選取的獨有的意象,初步形成審美感知能力和鑒賞能力。
2、反復朗讀、吟誦,感知蘇軾內心的孤獨寂寞,以及他作為豪放派的語言風格。
3、用虛實相結合的方式對比寫出上元節所見所想,場景迥異,心情迥異,但擔憂國計民生的心不變。
能對詞中出現的意象展開聯想,并歸類整理,形成詩文學習的類結構,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
4、以鼓樂這一意象探究歷史文化。
5、傳承常州吟誦,學習詞獨特的音律美。
6、拓展延伸蘇軾同時期的作品,提升課外閱讀研究的興趣,拓寬學習思路,深入感受蘇軾的思想藝術。
二、制定依據:
1、教材分析
龍虎塘實驗小學是一所以古詩文積淀為特色的詩意學校,幾年來,我們開發了兩套古詩文教材。我從詩社成立開始就擔任社團指導老師,多年的教學讓我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而拓展教材,優秀古詩詞那么多,我總想領著孩子們讀一讀,說一說。不僅僅是傳承古典文學之美,更是從眾多優秀作者身上傳承中國精神。
宋詞作為中國文化特色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學形式,必然是小學生理應學習的范疇。讓他們全方位接受古代文化的熏陶,感知和積累古詩詞中獨特的豐富意象,提升學生對宋詞的感知力和理解力,銜接中學的古詩文學習。
《密州上元》是蘇軾諸多《蝶戀花》中較為有名的一首,寫法獨特,全詞用粗筆勾勒,抓住杭州、密州氣候、地理、風俗等方面各自的特點,描繪了杭州上元和密州上元節的不同景象,流露了作者對杭州的思念和初來密州時的寂寞心情。這首詞題目為“密州上元”,詞卻從錢塘的上元夜寫起。月正圓,燈月交輝,引來滿城男女游賞,街人游人如織。富貴人家慶賞元宵另有一種排場。詞句雖不多,卻也“有聲有色”。寫燈、寫月、寫人,聲色交錯,充分展現了杭州元宵節的熱鬧、繁榮景象。下闋描寫密州上元。“寂寞”二字,將前面“錢塘三五夜”那一片熱鬧景象全部移來,為密州上元作反襯,形成鮮明的對比,寫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無須多著一字,便覺清冷蕭索。他這上元之夜,隨意閑行,聽到簫鼓之聲,走去一看,原來是村民正舉行社祭,祈求豐年。這里農民祈年的場面和簫鼓之聲,讓作者久久不能離去。直到夜深“火冷燈稀霜露下”,郊外彤云四垂,陰霾欲雪。“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表面上意象凄慘,卻是寫出了他心中的希望,有一種“瑞雪兆豐年”的喜悅之情,也是他對老百姓能過上幸福生活的滿心期望。
《詩大序》中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因此,反復引導學生朗讀、吟誦是非常有必要的。
對于詩詞的理解,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自然是隨著學生年齡的成長而不斷加深。在學習一首詩詞的同時,運用恰當的方式引導學生聯系舊知,從而產生新的認識,是教師的責任。因而,在學習這首詞的同時,我以鼓樂這一意象作為線索,抽絲剝繭,串聯起學生曾經學過的古詩詞中對于鼓樂描寫的詩句,讓他們在以前學習的基礎上,尋找它所賦予的情感或特征,從而對古詩詞中這一獨特意象有更深的理解。
2、學生實際分析
學生在多年的學習古詩中已經掌握了基本的知識,知道詞牌名、題目之分。并能根據學習古詩的一般步驟進行預習:解詩題、知作者、讀詩文、解其意、學吟誦。
學生很喜歡聽我講故事,用現在的語言講述過去的故事,然后穿插古詩詞的朗讀講解。曾經學過蘇軾的多篇詩作:《水調歌頭·丙辰中秋》《念奴嬌·赤壁懷古》《題西林壁》《飲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惠崇春江曉景二首》等,對他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不夠豐滿,特別是他的憂國憂民之情在之前的詩詞中并不多見,而在這首詞中有明顯的痕跡,可以幫助學生豐滿人物的形象,更對愛國這一抽象詞語有現實的認知——為官者讓百姓安居樂業,這也是想他人之想的大胸懷!
長期的古詩文浸潤,學生喜歡古詩詞,對陌生的古詩詞有一定的敏銳性,參照注釋弄懂大意對于好學生來說不成問題,即使差一點的學生也能模糊理解。那么課堂上老師究竟是教給學生的是什么?我想,應該是利用詩詞的意象給學生類結構的教學,讓他們從舊知到新知搭建一座橋梁,逐漸形成詩詞融會貫通的學習方式——抓住詩詞中的意象領悟詩人之情感,這也是詩詞教學獨特的育人價值。
教學流程:
課前積累:
飛花令“月”,學生可以背、誦、吟、唱。值日班長主持。
一、故事導入
1、蘇軾,號稱詞壇盟主,但他的一生顛沛流離,在十多處地方為官,往往一個地方呆不過三年。
請同學們仔細讀一讀這首詞,圈出關鍵詞,他是從哪里到哪里?
2、杭州到密州。
解釋錢塘、山城。(錢塘曾是杭州的原名)
二、找出詞眼
1、密州是蘇軾為官之道的一處轉折點,之前是杭州通判,一個輔佐太守的官職,現在是密州太守,升職了。而且是他主動要求去的,當時他弟弟在山東濟南,希望兄弟能靠得近一些。按理說他心情應該很好,可是事實上他快樂嗎?再讀讀這首詞,找找詞眼。
2、寂寞
齊讀這首詞。
三、入境入情
1、讓我們回到九百多年前的上元之夜,跟隨著蘇軾隨意閑行,問:想想蘇軾在上元節會做些什么?
學生自由說,主要是想著與民同樂。
2、PPT鼓簫聲。老百姓在擊鼓吹簫,那里一定很熱鬧,我們趕緊去看看吧!可是到的是什么?
出示:擊鼓吹簫,卻入農桑社。(學生可以描述場景)非物質文化遺產
(搜素如何祭祀)
3、上元節不是應該熱熱鬧鬧的嗎?不是應該百姓歡慶嗎?可是如今雖有鼓樂之聲,卻——
他看著眼前的景象,陷入了深思,會想起什么?
想曾經杭州的熱鬧景象。讀上闕,杭州的熱鬧景象。(對比襯托)
隨機插入故事:蘇軾到密州時,適逢蝗蟲災害、旱災、盜匪猖獗,在這天災人禍的摧殘之下,老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所以上元節的頭等大事,不是歡慶佳節,而是祭祀求豐年。
同樣的鼓樂,卻染上不同的情感色彩。
出示:帳底吹笙香吐麝
4、在我們學過的古詩詞中,也有許多關于古時候樂器的描寫,課前讓大家搜集了幾句,請大家在四人小組中讓學生反復朗讀,說說這琴、鼓、簫等所表達的情。
全班交流。引導朗讀。
樂器也有分類的,好友之間一般都是琴;鼓、角是最傳統的,打仗用,歡迎用,祭祀用等;胡琴、羌笛、琵琶都是邊關的樂器,一般抒發忠君報國之情。短笛一般與牧童搭配。
總結:在古詩詞中,很少出現直接表達情思的詩句,一般都是寄托在所看見的景中,而樂器也能更能很好地表達他們的內心。這是詩歌的魅力所在,所以流傳著這樣的話,讀詩歌和不讀詩歌的人完全不一樣。
PPT出示圖片,學生開火車背詩句。最后一句回到:明月如霜,照見人如畫。
5、想著杭州的繁華景象,猶如就在眼前,可是蘇軾想著想著,不覺夜已深,內心卻更加凄涼起來。抬眼所望,每處景都染上了心境之色彩。
出示:火冷燈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你讀這這一句,明白他此時的心境嗎?
火是熱的,是他的內心冷了。黑暗中,稀稀落落的幾盞燈也不能給人帶來溫暖,霜露下更增加了冷意。
想自己作為太守一定要讓老百姓過上幸福生活。瑞雪兆豐年,百姓一定會有好收成的。
引導學生一遍遍朗讀。
6、總結整首詞。40歲的蘇軾滿心報國情,課偏偏碰上密州這樣的窮苦之地,上元的凄涼與杭州的繁華形成鮮明的對比,寂寞中有深思、有希望、有期盼,看著、想著,他不禁邊走邊吟起來——
四、吟誦
1、聽一聽常州吟誦,韻字改變了讀音,可以嘗試學一學,也可以用普通話。
2、根據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曲調練習吟誦。
3、全班交流吟誦,可以讓學生說說為什么這樣吟誦?
五、拓展
1、出示《江城子密州出獵》自己看著拼音讀一讀,覺得如何?感受豪放派風格。
2、這是早期豪放派詞作,具有劃時代意義。它一反之前詞作柔弱的格調,具有陽剛之美,他自己也頗為滿意,覺得自己的詞“自成一體”。
3、據調查,蘇軾一生都是高產作家,大約一周寫一首傳世之作,有興趣的可以多找幾篇讀一讀,也許你能發現他是個非常有意思的人。
周六周日決定要再細改教學設計,并制作PPT,下周準備第三次試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