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教系列之——《蝶戀花密州上元》二次試教

周四的下午,我走進了6班,準備周五的第二次試教。

學生很嗨,對我的到來表示了熱烈的歡迎,畢竟曾經教過一學期的校本課。

很快地領著學生讀了一遍詞,看了預習單。與之前的相比,我改動了第二條:

關于蘇軾

之前你了解的蘇軾是怎樣的?讀完詞后有新的認識嗎?

【讓學生能從詞的理解入手,對蘇軾有新的認識,這也是學習宋詞的一大育人價值。】

也把教材中的參考注釋去掉了,希望能通過學生自讀自悟,展開聯想,理解一部分,而非直接給注釋,截斷學生對文字的直接體驗。

說道最后一題時,學生立刻就想到了李白的《靜夜思》,又有孩子翻閱了《童聲古韻》,后面有辛棄疾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有“舊時茅店社林邊”,這里的社是土地神的意思。真的不得不為這樣的學習熱情點贊。

周五上午去檢查預習情況,學生都非常認真,不僅全部填滿,而且有幾個孩子提出的問題很有思維含量,我欣喜地看著他們積極地學習,引著他們再次自讀這首詞,我想他們是我喜歡的孩子。

下午第一課開始試教,自我感覺比上次有些改進,時間空出來留給吟誦,拓展也帶到一筆,但是有些地方的確需要商榷,不是很順暢,特別是對比閱讀的時候,沒有表格有些亂,層次不清晰。

可是評課時這些都不是事,主要的問題在于究竟要如何突破、如何創新?

他推薦主題化講解,利用古詩詞微群文閱讀突出本校的特色。不求精準地理解古詩詞,要學得活躍、有趣、有得。首先考慮基礎性目標,再考慮發展性目標,讓學生從探究中學習,落腳歷史文化,追求理性與感性并存。我要把蘇軾的經歷爛熟于心,在課堂上需要的時候隨機出現,幫助學生理解詩詞、了解詞人。

我一下子全然不知所措,反復聽了幾遍點評的錄音,還是一無所獲。


周六周日兩日,我在家閉門造車,冥思苦想,可是如何找到這微群文,以什么為根據尋找?我真的不知道該如何下手。

我又查看了蘇軾所有的經歷,著重看密州這一段,這是他為官之路的轉折點,也可以說是新起點。之前在杭州做通判,上頭都有人管著他,完全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負,但是在密州就不一樣了,雖然窮苦,但是有自主權,他的確大刀闊斧地做了很多為老百姓謀福利的好事,甚至選擇王安石變法中只對百姓有利的內容實施,這樣的氣魄不是一般婉約人有的。

翻閱了幾遍《“新基礎教育”語文教學改革指導綱要》中關于六年級古詩詞教學的章節,尋找可以眼前一亮的關鍵詞:擅用的意象,反復出現的情感,特有的表達方式,語言的細節。細讀這首詞,似乎沒有??!再看。考慮育人價值:詩詞在六年級學生中的育人價值;宋詞的獨特育人價值,蘇軾這首詞的育人價值。我想,究竟是什么?詩詞傳統文化的育人價值,在六年級如何有別于其他年級?是意象嗎?是鑒賞嗎?宋詞的獨特是什么?境界嗎?這首詞又有什么?人物豁達的轉折點嗎?擔心國民生計的心懷嗎?

學生的起點在哪里?他們的困難、問題、障礙在哪里?已有的學習方法,知識積累,哪些可以在本課中得以體現?他們對詞的了解究竟有多少?我還可以挖掘多少?找到這最近發展區,又如何設計教學活動?理性感性如何體現?學生這節課的提升點究竟在哪里?評價鑒賞需要到什么程度?意境的營造如何讓學生探索?對比的閱讀是否需要?

我的腦子里有幾百個問題在縈繞,就像一條條繩索勒緊了每一個細胞,我無法思維,無法解脫。

兩天,我一個字也沒有寫,就是對著電腦和書發呆,理不出思路,找不到突破點。

既然什么也寫不出來,我放棄了,開始重新閱讀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我希望可以找到需要的靈感。

“詞以境界為最上?!蹦俏胰绾谓o學生講這么深奧的境界問題?這首詞的境界如何?

“造境、寫境。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于理想故也?!碧K軾的這首詞所選之境的確合乎自然,上元節的燈火、明月、鼓樂,在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色彩,因為人的心境完全不同,自然所造之境也不同??墒呛贾莸木皼]有過分的喧鬧,聊聊幾筆,就像是一個簡單的線條,勾勒出杭州的繁華。因為這首詞的重點在下闕,開頭的寂寞就奠定了感情基調,霜露和雪更突顯了人物的心境。

“有我之境,由動到靜的時候可以得到。”“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p>

“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p>

那蘇軾的憂國憂民是一種境界吧,悲涼中又充滿希望是一種境界吧!

從憂世的角度出發?我找了很多篇,覺得不可行,那就完全變成了群文閱讀,還很有可能主題先行。我的主旨是講這一首帶出其他的詩句。

抓常用詞?寂寞、昏昏、社。找一下還真的有很多呢?可是也不行,這樣沒有什么探究意義。

抓景中情?王國維不是有“一切景語皆情語”嗎?這首詞中上下闋虛實相生,先寫杭州印象,再寫密州現實中之景、之情。挖掘一下還是可以的。

列一下詞中景:燈火、明月、人、帳、笙、麝、馬;人、鼓簫、社、火、燈、霜露、雪、云。好像太雜亂了,這情如何體現?雖然我已經明白得很,可是要通過學生活動,引導他們自己探求發現,這真的很難。

要不就從誦讀分析,在評價朗讀吟誦的過程中理解?還可以解決吟誦這一大難點,凸顯學校特色,可是如何評價?學生的底蘊似乎少了一點。而且40分鐘就圍繞吟誦來,太過于單調了,趣味性、活躍性不夠。

我實在無法思維,只有在紙上一遍遍地默寫《蝶戀花 密州上元》

兒子走過來打趣我:“怎么了,被校長罰寫了?寫這么多,哈哈!”

我無奈地告訴他:“備課卡殼了,不知道從哪里入手。”

他拿過去讀了兩遍,告訴我:“我們老師就是讓同學們自己讀,然后結合注釋讀懂,大家圍繞個問題討論一下,然后背誦、默寫。這有什么難的呢?”

我自嘲地笑笑:“是啊,這有什么難的?可是我找不到讓學生研究的地方。你說是從寂寞、昏昏等常用字入手好?還是從燈火、鼓樂、社之類的帶有時代氣息的意象好?”

他覺得還是鼓樂好些,分類很明顯,有行軍打仗用的,有尋歡取樂用的,有特定場合如祭祀用的,還有求愛用的。說著還呵呵了幾聲,懵懂的愛情在他心理發芽,文縐縐地誦讀“關關雎鳩……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p>

想破腦袋的事情到此看見一點曙光,覺得此路可行!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