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季《中國詩詞大會》落下了帷幕,外賣小哥雷海為意外奪冠,被他pk下去的竟是《詩刊》的編輯、第二季的亞軍彭敏。
有人說,雷海為奪冠完全是因為運氣,要不是彭敏的失誤,送給他三分,怎么可能贏得那么容易?
其實,在我看來,運氣里面更包含著實力,雷海為奪冠看似偶然,實則必然。
雖然雷海為只有中專學歷,但是對于詩詞的熱愛和研究并不比別人少,有時候會到書店去看書,并把喜歡的詩詞背下來;平常也會在等餐或者休息的間隙讀詩:除了讀詩背詩,他還研究詩詞韻律,學習《漢語語音史》,收藏漢服,2013年之前就已經會背800余首詩詞……
這足以證明雷海為的功力絕不僅僅局限于對古詩詞的記誦上,尤其是最后決賽時回答的賀梅子,更是艷驚四座,讓我們看到了他真正的實力。
有人說,是彭敏送給了雷海為3分,其實倒不如說是雷海為的沉穩篤定為自己贏得了三分。
正是因為彭敏太想贏,所以在康老師的畫只有寥寥數筆時就貿然搶答,在沒有聽清楚董卿說的是宋詞的情況下搶答成宋詩,一系列的失誤都讓觀眾看到了他求勝心切的焦慮。他因為太想贏,所以關注點偏離了詩詞本身,把精力更多的用在了如何速戰速決贏得比賽上。
相比之下雷海為就沉穩許多,關注在題目本身而非輸贏上。
所以在康教授畫出房子和人時,他能根據房子在西邊的位置準確回答出作畫的詩句。當主持人問他怎么判斷出來時,他分析得頭頭是道,講述出了連康教授本人都未曾關注到的細節。
這就好比打靶,只有找準關注點才能瞄準、射擊,繼而百發百中。
雷海為真的有著不錯的運氣,如果沒有彭敏的失誤,他或許不會贏得這么輕松,更或者他不會贏。
但是,彭敏因為過于緊張失誤了,這本身就是一種實力上的不足。
我們常說成功需要天時地利人和,而人和有時候就被比作運氣,這是一種心態,只有保持一顆平常心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質,這的的確確也是實力的一部分。
再看雷海為,并沒有因為彭敏的失誤而洋洋得意,麻痹松懈,反而抓住每一個作答機會,要答就答對,搶答兩題,兩題全中,盡顯大將風度。
很多時候我們都感嘆時運不濟,運氣欠佳,其實說白了還是實力不濟,一個人的實力不僅僅包含著知識能力、實踐能力,更包含著駕馭自己情緒的能力,這就是心態和運氣。
雷海為是平凡的外賣小哥,生活簡單樸素,能參與就很高興,彭敏是第二季的亞軍,這一季就是奔著冠軍來的,志在必得,所以在最后爭奪冠軍時,一個淡定從容,一個緊張焦灼,誰贏誰輸,一目了然。
雷海為贏得光明正大,彭敏輸給了自己,有時候運氣往往是生死關頭起決定作用的最佳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