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男人,都習慣都他人頤指氣使的感覺。每一個男人,都習慣對他人生殺予奪的大權。麥克白是個男人,是一個英雄。英雄豈會求田問舍,自然逐鹿天下。生平百戰,未嘗一敗的英雄自然是不甘心屈居人下。然而“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況且麥克白所處之時,雖有戰亂,天下仍然安定,天子無過失,謀反豈不是太不明智。
? 一.麥克白的形象分析:豎子不足與謀
? 麥克白是一個英勇的戰士,是一個優秀的將軍。可是作為一個政客,不過是一個白癡。可是他仍舊懷著與自己能力不相符的夢想,南面稱孤。女巫不是罪人,女巫不過說出了他內心所想,女巫不過是代表麥克白內心的想法,象征著權力和欲望。女巫只是為麥克白的篡位提供了一個極好的借口,當然,再完美的借口也不能夠掩蓋麥克白的愚蠢和罪惡。
? 通讀完麥克白,我的第一感覺就是此人似呂布,簡直是西方呂布。第一,此二人忘恩負義。鄧肯國王給了麥克白考特爵士的尊榮,麥克白不思回報,反而密謀篡權,殺死國王;呂布為了赤兔馬,為了加官進爵殺死義父丁原,投靠董卓,又為了貂蟬殺死義父董卓,三姓家奴,無恥至極。第二,此二人太看重女人;呂布因為貂蟬的挑撥離間,憤怒而刺殺義父董卓,而在呂布在最后走投無路,竟然不聽陳宮之謀,反聽妻妾之言,最后呂布憤怒問降將,降將說:“聽妻妾言,不聽將計,何謂不薄?”;而麥克白的篡位,有一大部分的原因是妻子從旁挑撥,而麥克白自己竟然沒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妻子挑撥之后竟然就篡位了。當然兩人也有共同點,也就是驍勇善戰吧。
? 還有一點,我更看不起的是麥克白的草菅人命。許多人都愛權力,這不是問題。可是當時的國王是一個仁慈的老年人,在這個仁慈的過往的領導下,百姓一定是安居樂業的,可是麥克白把一個和平的時代破壞了,麥克白的篡位,引起了戰爭。戰爭最受苦的不是麥克白這種居廟堂之高的當政者,而是最底層,最無依無靠的勞苦大眾。麥克白之前為了國家而戰斗,抵抗侵略者,是民族的英雄。而之后為了自己的私欲,篡位,引起戰爭,這就是對人民的一種巨大的傷害,一場戰爭,又會有多少人失去性命,流離失所,妻離子散。一切的一切,都是麥克白造成的,他為了自己的私欲破壞了國家的和平與安寧。麥克白是罪無可赦的。
? 即使在麥克白篡位成功之后,他并沒有實行仁政,讓百姓過上幸福的日子。而是不斷地排除異己,殺死班柯,還要殺死班柯的兒子,為的只是女巫說過班柯子孫將成為一個王國的統治者,他只是害怕自己王位失去。這種只顧著自己的利益,只顧著王位在自己家族傳承。而不是關系整個王國的利益,關系王國的百姓的生活,無疑,麥克白是一個暴君,一個好殺戮而不顧民生的暴君。
? 而麥克白有的,不僅僅是罪惡;還有的是愚蠢。作為一個篡位者,麥克白的智商顯然不能夠讓他安然的坐穩他的王位。先說一件事,殺死鄧肯國王,在自己的家里,而且做出來的是謀殺,就是一個愚蠢的行為。鄧肯國王被謀殺在麥克白的府邸,第一順位的嫌疑人自然就是麥克白,然后把黑鍋甩給侍衛,而自己又立馬殺了他們,顯然的殺人滅口,明眼人都能看出這是麥克白所為。自然會有一大批人起來反抗,而麥克白的實力不足以抵抗。
? 然而看一看中國歷史上一些篡位者,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水到渠成自然讓漢獻帝禪位給自己的兒子;趙匡胤,大權在握,一次假意的出征,自編自導自演的黃袍加身,終成一代賢君。雖然有很多人知道這是篡位,但是這就是理由,我并不是篡位,是別人逼我的,我也沒辦法。而且他們篡位成功,不是一次的勝利,而是數十年的積累而成的,能力已經足夠控制天下。然而麥克白,不過是一個大將,并沒有自己的班底,沒有跟隨自己的一批人,不過是孤零零一個人,要知道,當皇帝不是一個人的事情,而是一群人一起的事情,國王是代表一個集團的利益的代表,只有其他人能夠獲得利益,才會心甘情愿的輔佐這個國王,而麥克白,對待。
? 麥克白的另外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做事做不到底,鄧肯既然殺都殺了。為什么不做的更加絕一點,斬草要除根。鄧肯的兒子還在,當然是不會善罷甘休的,殺父之仇不共戴天。還有,鄧肯死了,照理說麥克白不應該是繼承人而是鄧肯的兩個兒子馬爾康和道納本,麥克白不早除掉他們,而讓他們跑了,就是致命的錯誤。成大事者,不能如此善良,不除掉他們,只會引起更大的戰爭,到時候會死更多無辜的百姓。
? 即使沒有條件殺掉他們,也可以擁戴鄧肯的一個兒子登基。鄧肯的兒子還年輕,主少國疑,自然需要人輔佐,麥克白此時便可擴充自己的實力,也可以和曹操一樣挾天子以令諸侯,實權到手,王位不過是個空殼子而已。麥克白追求的不過是一個空殼而已,雖然是國王,卻沒有保住王位的實力。就如同三國里的袁術,有了一個傳國玉璽,稱帝了,可是自己只有如此能力,怎么可能做到真正的皇帝。只有擁有強大的實力才可以做真正的有實權的國王。
? 總而言之,麥克白和項羽是一個非常相似的個性。他是一個有非常強烈的欲望的人,對待王位,和項羽一樣懷著“彼可取而自代。”的想法。韓信評價項羽“項王喑噁叱咤,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而且項羽坑殺秦國降卒,火燒阿房宮,殘忍至極。麥克白亦是如此,驍勇善戰,是一個優秀的戰士,但是并沒有作為一個國王的才德。而且麥克白為了奪權無所不用其極,草菅人命,殺死鄧肯,殺死班柯。麥克白只是一代梟雄,具有英雄的氣質,但是這種沒有善心又沒有權謀的人是不可能君臨天下,南面稱孤的,只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人才能真正的贏得天下的認同。
? 麥克白選擇了最愚蠢的方式來篡權。蠢人并不可怕,就怕蠢人想稱霸。一個愚蠢自私的人,成為了國家的領導者,對國家肯定不是什么好的事情。麥克白心中只有權力,以萬物為芻狗,自然只會失敗。然而麥克白作為一個男人,無疑是一個英雄,勇敢,無所畏懼,用自己的鮮血獲得自己的榮譽和尊嚴,就像西楚霸王項羽,最后一戰時,拒絕亭長的好意,自刎烏江。麥克白最后也用死來面對自己的失敗,這更加體現出他的英雄氣概。麥克白是一個壞蛋,然而卻是一個有英雄氣概的壞蛋,所以,他受到的不僅僅是反感,還有同情。但是英雄不一定是好人,不一定是智者,對于麥克白這種項王一般的英雄,還是用亞父范增的話來評價吧“豎子不足與謀。”
? 二.班柯的鬼魂:心外無物
? 班柯由于被女巫預言他的子孫將是王國的統治者,世代相傳。而麥克白只是自己身為國王,子孫后代不過一介布衣。一山不容二虎,對于一個有野心的國王。這是不能夠容忍的,班柯必須死。然而班柯死后麥克白看到了班柯的鬼魂。麥克白說出了許許多多的胡話。“白天不做虧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門”麥克白內心的恐懼讓他對班柯的鬼魂說出了許許多多的恐嚇的話。然而世界上是沒有鬼的存在的,鬼魂不過是麥克白對班柯愧疚的象征,是麥克白內心的沖突的體現。
? 鬼魂多次的出現,體現的是沖突。同時又體現了另外一件事情:麥克白殺死班柯是有愧疚的,不然根本不會想到班柯被自己殺死。既然麥克白對班柯是有愧疚的,證明麥克白并不是冷血無情的殺人犯。而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他也有自己內心的善良,只是在他的內心的沖突中,對權力的渴望戰勝了自己的善良了。所以,麥克白是有良心的,違背自己的良心他也很難受。所以,麥克白是一個英雄,因為他是一個有血肉的漢子,有他的善良,也有他的邪惡。
? 人是一個善良和邪惡的綜合體,沒有誰是絕對的善良,也沒有誰是絕對的邪惡,都是凡人罷了,善惡一念之間。麥克白中的兩個人物形象代表著麥克白的善惡。麥克白的夫人,十足十的惡人,就如同中國人心目中秦檜的夫人王氏一樣,簡直就是最毒婦人心的典型代表。麥克白夫人就代表的是麥克白心中的邪惡,一直慫恿猶豫不決的麥克白走向作惡的道路。
? 然而班柯,和麥克白同時聽到女巫的預言,同樣擁有成為帝王的命運。然而班柯選擇的不是作惡。而是不把女巫當回事。班柯是一個忠臣,是一個有著許多優秀品格的大臣。在死后依舊化身鬼魂提醒麥克白,讓他愧疚。班柯其實就是代表的麥克白內心的善良,一直在提點麥克白,但是麥克白卻在欲望的引導下離善良越來越遠了。
?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班柯雖然被麥克白所派出去的刺客殺死。但是麥克白心中的善良并沒有泯滅,班柯的鬼魂就是他內心的沖突的體現。班柯的鬼魂代表著他僅存的善良,雖然班柯已經被殺死,可是要泯滅自己的善良是非常難的事情,所以,班柯的鬼魂一直出現又不見,這是善念在為了喚醒麥克白做最后的努力。可是最后麥克白依舊沒有被自己的善良所喚醒,而是在欲望的催使下漸漸消亡。
? 著又是麥克白可悲的地方,也是麥克白成為悲劇的原因。一個本來心懷善良的人在欲望的驅使下,不斷地改變,成為一個不折不扣的壞人。其實每個人都是這樣的,都有欲望,而且欲望是得不到滿足的。欲望會讓人變得貪婪,變得邪惡。王陽明曾經說過“汝若于貨、色、名、利等心,一切皆不如做劫盜之心一般,都消滅了,光光只之本體,看有甚閑思慮?”只有把這些欲望都放下,沒有那么多功利的心思,人是不是會更加善良呢?
? 欲望越多,痛苦也就越多,人心不足蛇吞象。想要的太多,最后什么都得不到。麥克白為了權力,為了王位,做盡了壞事。將自己的一生都放置于勾心斗角之中。得到的只是無盡的憂愁,這樣的人生又有什么快樂可言。不過是做了欲望的努力,終生做欲望的奴才罷了。
? 對這些用盡一生來追逐欲望的人。還是用明朝的大學者楊慎的一首詞評價“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 三.結語
? 《麥克白》是一個直擊人內心的悲劇。總結下來大致是三條吧。人要心存善念,不要為自己的私欲而破壞整個社會的和平與安寧。還有人要運用自己的智慧去獲取自己想要的東西。最后善惡一念之間,為善去惡,不要被欲望蒙蔽了雙眼。悲劇不是讓人看著難受,是要讓人反思,《麥克白》讓人反思欲望。只是欲望這種東西,對人的傷害從古至今就沒有斷過。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復哀后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