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8. 常見行為挑戰的解決辦法
原則:
84. 防患于未然
85. 用行動而非語言
86. 各個擊破
87. 情感上保持分離
88. 休息一下
89. 計時器說時間到了
90. 從其他人那里獲得支持
91. 環境的變化
92. 等一會兒
93. 寫一份合約
94. 收集數據
95. ABC
當兒童出現危險的、破壞性的、令人難堪的或者妨礙學習的行為時,我們不能忽視這些行為或希望它們會自己消失。
事實上,忽視這些行為將會使它們變得更糟,因為兒童將會注意到我們在這兒卻沒有采取任何行動(去阻止他)。因此,我們給了他繼續去這樣做的許可證。兒童需要有人介入并真正地阻止不良行為。
兒童對不同教師會有不同的反應。我們都會發現一些孩子在這個班里學習很投入,很有動力,但在另一個班里卻沒有學習成效、混亂無組織。教師是造成這種差異的人。
成功解決不良行為的六步法
Step1.學習何時行動——而不是忽視
我們需要提前決定好那些問題是不可以協商的,然后用嚴格的要求堅持到底。
原則84. 防患于未然
當你看到兒童出現不良行為時,迅速采取行動,不要讓這個行為繼續,并期望它會自行消失。
注意:當你確實停止了一個行為時,你要迅速提供一個新的行動計劃,引導這個孩子迅速移向新的活動,使他不再將注意力放在舊行為上。
重要的是:確保你近距離地站在這個需要特別支持的兒童身邊,而不是站在教室的另一邊。在你采取行動之前,確保兒童已經將注意力放在你身上,并且能夠清楚地聽到你的指導和要求。確保他有足夠的時間進行轉換并執行你所要求的行為。
如果有時我們放任兒童的行為而沒有一致地堅持到底,那么兒童就會被訓練得只在教師開始生氣或憂慮時才會關注。我們對期望表達得越明確,對關于安全和行為的要求復習地越多,我們在要求兒童堅持到底的時候他們才不會那么驚訝。
Step2. 靠近并避免眼神交流
我們對兒童的注意(即使是眼神接觸)具有很高的強化作用。
我們最終的目標不僅僅是制止不良行為,否則,我們就只是簡單地對已經發生的事情做出反應。
我們需要將兒童的注意力引導到希望他做的事情上面。
Step3. 以最小強化的方式指導
如果一個兒童堅持做一個需要被制止的行為,拉起他的手溫柔地帶走他,但是在這個時候不要和他講話(笑、驚訝、高度關注),在情感上保持分離。用最小強化的方式帶走孩子,或者改變這個環境都是阻止這種行為的有效方式。
原則85. 用行動而非語言
任何話都不要說。
當一個孩子說了一些很不適宜或很傷人的話,不要回應他,而是讓這個話懸在空氣里。走開或拉起他的手把他帶到另一個地方。給他機會讓他聽聽自己剛說過的話。
當我們保持冷靜,我們就給了兒童精神和情感的空間去獨立思考和處理事情。
我們鼓勵兒童負責任地對待自己的行為,進行自我糾正,改正錯誤,并能在下次做出正確的選擇。用行動而不是語言來完成這個目標。
當一個兒童傷害了另一個兒童,不是直接去教育這個表現出不良行為的兒童,而是把全部注意力放到受傷害的兒童身上。安慰并支持受傷的兒童。然后牽著另一個兒童的手走到一個安靜的地方,不用討論。你對他的安靜給了他時間去反思,而無須和他對峙或投入精力在不良行為上。
一致性需要練習和努力。大多數人習慣于說話而不是安靜。你需要進行練習直到你覺得舒服。你可能需要控制你跟孩子談話的欲望,尤其是當他的行為已經打斷了正常教學,或者傷害到了另一個孩子。
原則86. 各個擊破
把兩個互相強化彼此不良行為的兒童分開。
不是讓其中一個兒童離開(這會給他們更多的注意力),而是讓另一個兒童坐在他們兩個中間,記住下次進行活動時要把他們兩個分開。
原則87. 情感上保持分離
試著保持客觀,不要讓兒童“牽制”你的感情——不要把他的行為理解成是針對你的。
情感上保持分離的關鍵是:我們不斷增加的情緒實際上點燃了兒童強烈回應我們的欲望。我們越能保持冷靜,越能理性的講話,兒童越可能配合我們的行為。
通常當一個兒童難過時,他只是需要幾分鐘讓自己冷靜下來,所以我們可以給他幾分鐘,然后返回他身邊冷靜地傾聽、了解他的感受。如果我們和他一起難過,他將無法冷靜下來,也不能思考并解決這個問題。當我們保持尊重并安靜地陪著他,他將有時間在我們的陪伴下控制住自己的情緒。
Step4. 決定誰需要休息一下
我們不希望他們依賴我們幫助其冷靜或制止他們,而是去發展自我控制。
原則88. 休息一下
告訴兒童休息一下,想一想還有什么別的更好的或更有建設性的方式去做這件事。給他一個可以去的地方,直到他準備好回到這里進行更有成果的工作。(計時器有時很有幫助)兒童可以決定他們需要多長時間去反思、重新聚焦并冷靜下來。他可以決定什么時候準備好重新加入小組或再次嘗試。
你可能也需要休息一下,你可能需要深呼吸、閉上眼睛、一直數到十并想到一個更好的主意。
原則89. 計時器說時間到了
成人有著清楚的時間概念,對于一天的安排也有事先的理解。
可是兒童沒有這種認知,在他們進行快速轉換之前需要提前讓他們知道。
“生氣沒關系,你需要多長時間來哭?”
“五分鐘后,我們需要排隊去吃午餐。”
Step5. 從其他人那里獲得支持
原則90. 從其他人那里獲得支持
知道行為的一個重要步驟就是利用一切可用的資源。我們可以利用其他人來強化積極的互動,并完成對環境的適應。
你和配班教師的人際關系是個有利條件。
原則91. 環境的變化
變化的環境(另一間教室、圖書館、大廳、大樹下)能夠讓兒童和教師都獲得一種新鮮視角。
Step6. 稍后再說這個事情
原則92. 等一會兒
你可以說:“讓我們都想想這個問題,過十分鐘后我們再回來討論。”
然后你可以冷靜地跟孩子說:“我們一起來說說剛才發生的事,比起剛才這樣做,你覺得更好的選擇是什么?”
我們不能根據他看起來或聽起來很冷靜就假定他真的很冷靜。我們希望等一會兒,而不是心煩意亂的時候,我們都冷靜下來再花時間去思考處理這個問題的更好方式,我們也會有時間認真地去傾聽。
原則93. 寫一份合約(適用于年齡大些的孩子)
在兒童已經表現出適宜行為,消極的行為已經消失后,教師坐在他的身邊并為他以后的行為寫一份合約。保證讓他也對合約有貢獻,然后雙方簽字。
可以提供“思考單”,包括:
→ 發生了什么?
→ 我做了什么?
→ 下次我會怎么做?
保持客觀并收集數據
原則94. 收集數據
書面記錄一個似乎總在發生的特定行為的頻率。
記錄前因和后果。從中尋找規律,找到可能的原因、情況和解決辦法。
原則95. ABC
學著通過ABC的方式進行思考:
→ Antecedent 前因
→ Behavior 行為
→Consequence 后果
行為發生之前在進行什么?行為發生之后產生了什么后果?
不要因為兒童而感到挫敗,我們可以重新反思我們的計劃、再次分析影響因素、跟其他教師一起回顧細節并找到可以支持兒童的身體、社會和認知需要的辦法。
最好的行動方案:考慮所有可能的選擇去調整環境、材料、課程、互動和時間的利用,從而促進產生積極的成果。
讓行為永久改變
沒有必要去理解為什么兒童會有這樣的行為。我們永遠無法確定兒童的感受或動機。
即使我們不能理解行為產生的本源或原因,不管兒童的動機怎樣,我們通過選擇有效的語言和行動就能影響結果。
如果你能在給他們機會成功的同時繼續保持冷靜、回應性和一致性,兒童就會很快調整自身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