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變了,方法就不同了。
「讀書」這么個沒勁的事兒,也一樣。
作為最廉價接收信息的方式,即便不喜歡,仍有必要了解如何更好閱讀,互聯網時代更甚。
羅胖在搞「羅輯思維」音頻節目的時候,有一篇關于「互聯網讀書方法」的論述,我加入自己的理解,分享給你。
結論:學知識要重新回到「使用場景」并通過「提出問題」逼近真相。
方法:根據自己的應用情況,用興趣把自己的心當作一顆種子,在你的環境里種下去,然后尋找你最需要的東西,一點一點地生長,而不要囿于傳統工業社會里一個一個的學科分類。
羅胖說得抽象,把它們拆開具體來講講。
第一步是理解時代變化在哪里,這是前提。
一、過去構建知識結構的特征
1. 當時產生出來的知識總量還不大。
為什么呢?
一是過去大家的需求多還處在「生存需求」而非「精神需求」;二是過去觸及知識真相的方法和手段還不夠多。
2. 一般發現知識的人只告訴你結果,隱去為什么會提出問題,以及得出這個結果的或有趣或艱難的推理過程。
為什么呢?
一是當時知識的總量還不大;二是應用場景沒那么多,結論可以直接被應用,沒有過多個性化的問題阻礙「知識」擴散。
二、互聯網環境下的知識特征
1. 知識總量很大,卻分布在很多行業內,但更易獲取。
毋庸置疑,經濟發展了,大家有更多時間、更多方法去探索發現知識,知識總量瘋狂增長,橫縱都在變多。橫、縱通過不同行業、行業深度表現,這也是人口總量上升帶來的必然結果。隨著量的增加,底層知識的稀缺程度降低,加之技術的進步,使得知識更容易被大眾獲取。
這個特征要求我們接受「學不完」的必然,因為沒有必要,也不可能把所有知識都學完。所以要聚焦,講的是「興趣」。
2. 知識碎片化,時間碎片化。
量的變化、行業的細分,使得互聯網時代下的知識結構也發生變化,不再是傳統的單一「金字塔」,而變成了一個一個的知識碎片,形成了無數個「小金字塔」,通過相互關聯構成更大的結構。同時,知識學習變得更加碎片化,社會環境及人際關系變得復雜后,就需要大量時間去處理,就把整段時間切割成更小的碎片,很多,卻不好利用。
顯然,在碎片化的條件下,我們先要找知識,然后關聯知識,講的是「鏈接」。
第二步是方法。總結了一個步驟,供你參考。
1. 要在巨量的信息中找到自己需要的,第一步不是講尋找方法,而應該是明確自己找什么,還原找這些東西的「使用場景」,這個要靠興趣驅動,行業也是參考。
2. 好奇心是一大利器,可以驅動你繼續往下提出問題,不要丟了。
3. 「置身懸疑」是關鍵一步,即提出問題,提問帶領你發現真相。數學史上的每一個發明都是針對當時的具體問題。
4. 問題提出就要解決,推理即「尋找答案」的過程,這時候最重要的是知識鏈接能力。一是檢索知識,基于明確的目標,通過書本、搜索引擎、溝通等方式進行;二是尋找知識間的關聯,主要靠思考和使用。
5. 最后一步是「運用結果」。前提是記住,但記住不是目的,要內化為自己的東西,最好的方式就是在使用中理解,而使用的過程恰也幫助了記憶。
羅胖說他從來沒有完整讀過一部中國經濟史或政治史,這不重要。
是的,這確實不重要。
但他肯定系統讀過他自己專業領域內的知識并熟練掌握了,他現在是在做鏈接,這是他沒說的。
我告訴你是想建議你,即便是在互聯網時代,系統性的專業知識仍是吃飯的本事兒,知識廣鏈接是錦上添花,只是現在這花開得更盛、更美。
現在,去試試。
你想,就能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