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有一個很喜歡參加大會的朋友。
他一直在貫徹他的「六度分隔」理論,他認為只要他參加的大會/會議/聚會足夠多,就可以認識一批牛人 ,鏈接一批資源,發現一批機會。
所以我經常能在朋友圈看到他參加各種會議,包括編程大會、人工智能大會、房地產大會、投資大會、美妝聚會、讀書聚會、養生聚會、國學聚會、健身聚會……
每一次參加完會議,他都覺得收獲很大,偶爾一起吃飯,他總會大談起他對各種行業的觀察和心得,順便說起他未來的多個項目計劃。
我知道有不少擅長關系活動的成功者,例如里德·霍夫曼(Reid Hoffman)不過他最后并不是通過他的社交能力獲得了成功,而是通過產品獲得了成功,例如他創造出了全球最大的職業社交網站 LinkedIn,還寫了一本論述新型雇傭關系的書籍《聯盟》。
所以,我起初對朋友頻繁參加大會的態度是開放且包容的,多跑些地方,多認識些人總不是什么壞事情。
然而,他接下來做出來的事情卻超出了我的預想范圍:他將大量參加各種會議的行為視作自己的優點,各種行業產業觀點張口就來,大部分是別人的口水觀點,沒有自己的思考和主意,甚至沒有留意自己說出的觀點前后矛盾。
例如前陣子還在說 A 是熱點風口打算進入,下一次見他就已經開始在說 A 已經過時,沒有創造價值。
這樣的結果就是他參加的會議越多,聽到的消息越多,就越沒有自己的思考,越來越不敢行動,越是眼高手低,越是畏懼焦慮,會一直以為會等到一個完美的風口,所有在他口中說過的項目從來沒有一個正式開始過。
盲目認同,等于隨波逐流,自己的錯永遠可以推卸到別人身上;只說不做沒有行動,就永遠沒有失敗,就永遠會臆想自己是語言上的成功者;跟隨熱點,自己卻不想成為太陽,就永遠喪失自己高光時刻。
2
我是很少參加大會的人。
我對待大會的態度是:與其蜻蜓點水般地參與 100 場大會,還不如徹徹底底地參與 1 場大會。
所謂徹徹底底地參與,就是所有過程都貫徹「現場主義」。
「現場主義」一詞來源于大野耐一《豐田生產方式》:
「與其成天坐在辦公室里冥思苦想,還不如到生產現場的各個角落中轉轉,直接獲得第一手的生產信息,感受最直接的刺激。一直處在現場的話,就能夠從那里獲得滿足。現場主義正符合我的個性。」
是的,我就是將「現場主義」貫徹到那場改變過我人生軌跡的「開智大會」的。
3
第一次聽說開智大會是在 2015 年初。
那時候我剛加入開智社群,還在一邊翻開智社群的以往所有聊天記錄,一邊讀開智社群眾籌版《追時間的人》,巨大的信息量正壓得我喘不過氣,驚聞第一屆開智大會即將在 2015 年 4 月舉辦,興奮又苦惱。
興奮的是自己可以有機會可以和那些自己在微信群和書中異步交流多次的知識大牛見面,當時開智大會最吸引我的一點,也是開智大會與其他大會的特別之處,開智大會設置有自助餐環節,大會結束之后,參會者可以與講者老師一起面對面吃飯,你可以聽講者對主題的后續深度闡述,你也可以向講者提問各種問題,專業問題、戀愛問題、職業問題……
苦惱的是一想到無奈的是自己尚未有足夠的積累,即使見到這些知識大牛恐怕也無法互動交流,甚至覺得他們提出的各種建議自己即使聽到了估計也還暫時無法施行。
這樣一想,就覺自己去現場參加第開智大會的時機還沒有到來。
后來再想,自己能在一次三四個小時大會上得到的東西極其有限,即使再加上自助餐的兩三個小時也很難發生會令自己發生重大改變的事情,還不如踐行一下《追時間的人》的核心理念——大會(信息)不重要,大會講者(信息承載者)才重要,去時間源頭接觸信息承載者。
根據大野耐一的「現場主義」,「現場是座寶山」,現場蘊含著第一手信息,是解決問題的關鍵。經常到現場去,不僅可以找到解決問題的線索,而且,可以獲得意外的啟示。
開智大會的現場不是第一現場,大會后自助餐廳也不是第一現場,知識大牛的的工作、讀書、生活、學習的地方才是第一現場,那里才會有我想要的東西。
所以,與其去大會現場,不如想辦法去第一現場,與開這場大會的人一起同事。加入他們,物理距離無限接近,共同做一件事,思維與認知無限接近,自己與知識大牛的認知與做事方式才會逐漸趨同。
用開智大會創辦人陽志平老師的話來說就是,成為認知學徒,找到學習共同體,合法邊緣性參與,你才能才非常低的起點,以最快的速度,進入核心圈,逐步做更重要的工作,最終成為專家。
幸運的是,就在第一屆開智大會舉辦后的 4 個月之后,各種機緣巧合,我加入了開智團隊,第二年的開智大會,我不僅去到了現場,而且還是以工作人員的身份。
此后,我在開智工作的成長速度是以往的好幾倍。
4
我手上捧著這本《認知尺度》,是三屆開智大會的演講合集。
這種感覺,與多年前我手捧著《追時間的人》的時刻何其相像,前者將一群聰明人放在一個房間,用對話打開我的認知世界,后者將一群聰明人送上講臺,用科學來拓展我的認知尺度。
我想將此書介紹給那位喜歡參加大會的朋友,告訴他,不要再參加那么多大會了,開智大會除外。
如果你像我當初那樣,覺得去現場參加開智大會的時機還沒有到來,可以提前看看這本書。
當然,如果你還想加入開智與知識大牛一起工作,成長速度翻好幾倍,記得《追時間的人》和《認知尺度》一起看,那會是最好的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