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拖延:是不是讓我們后悔,進而影響我們的生活。
拖延怪圈產生的根源:
拖延者信條:如過于追求完美或卓越,覺得自己能夠輕而易舉完成······
失敗恐懼:害怕付出最大努力也沒達到預期結果。
自我價值感=能力=表現
→→→→因此有拖延行為時,即使結果不好也可以安慰自己,為自 己的不完美找到借口,比努力之后結果不滿意更容易接受。——適應不良型完美主義者
平庸招致輕蔑——拖延讓人相信,如果不是時間倉促他們會更優秀。
優秀不努力——不管問題多么難都認為自己能夠馬上解決,一旦做不到就會馬上放棄。通過拖延回避努力,從而使自己更加無知。
一切自己來——缺乏視情況做決定的彈性,拖延成了孤獨中的救命草。
總有一個正確的解決方法——害怕做出錯誤決定,希望能看見未來,預知和控制所有事情。
我不好勝嗎?——拖延著不喜歡爭強好勝,看似不喜歡出風頭,實則害怕失敗所以選擇失敗。不是自己選擇不去競爭,而不是認為自己沒有這個能力。
要么全部要么沒有——總想面面俱到,一下子完成所有的事情,這種心態極易導致沮喪。
面對失敗的兩種心態:固定心態和成長心態(智力和才能是否可以發展)
** 學到了什么,提升了哪些能力才重要 **
完美主義者因為擔心不完美事情出現,會出現災難性后果,內心承擔了巨大心理負擔,從而拖延工作和生活,這是固定心態在起作用。
只有將固定心態轉化為成長心態,以全新視角看待自己的不完美,從而提升自己學習新知識的動力。
成功恐懼:沒有及時追隨目標
原因:成功需要太多付出;成功是危險的,總有人受傷;成功是禁區,幸存者歉疚。
利用拖延捍衛控制權:1、規則不廢不立;2、弱勢者的權利;3、讓我清凈點;4、與時間賽跑;5、報復的滋味;6、終極之戰,與現實對抗。
拖延,可以回避檢驗自己的能力,是對抗限制獨立性的斗爭,從而加強自我價值感。
通過拖延掩蓋自己的弱點是種自保方式。
由于從小被嚴格管教,個人習慣被過度干預,因為批評變得不自信。
心理舒適區——對自主獨立持有猶疑態度時容易采取拖延政策。
** 對疏遠的恐懼
癥狀:1、需要幫助。對自己不夠確信,沒人指明方向就無法行動,又羞于請求幫忙。
2、力爭第二。
3、緊急呼救。獨立承擔意味失去他人關心,讓自己陷入麻煩希望別人來拉自己一把。
4、重溫舊情。保持原有的生活,緩和孤獨感
5、忠實的伙伴。做任何事情都想著未竟之事。
** 對親近的恐懼
——拖延是維護心理舒適邊界的一種方式,但治標不治本。
因此,鼓勵關系雙方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發展和成長,在依賴和獨立之間取得平衡,才是一段良好而可靠的關系。
事件時間:圍繞事件來定位時間感。
堅持遵循主觀時間容易造成拖延。
時間感的演化:嬰兒時間(需求必須馬上滿足)→幼兒時間(適應父母時間但拒絕配合)→兒童事件(主觀時間與客觀事件切換)→青年時間(沒有足夠時間去做每一件事情)→中年時間(碌碌無為)→老年時間(主觀時間比客觀時間更重要)
放棄一些無法達成的目標,并不是一件壞事。
拖延癥心理:時間迷失——分不清無限和有限,從而失去方向感
時間斷裂——過去和將來分離斷裂,丟失自我連續感
過去好時光——沉浸在過去輝煌中難以脫身
拖延的生物性基礎:
大腦具有“神經可塑性”,做得越多,大腦對此的反應越多,發展越來越快,重復會形成精神上的凹槽,一旦建立,便會越來越深刻。
拖延逃避的事情,源自于原始刺激與恐慌之間的聯系??只排c沖動難控制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恐慌傳遞的信號要強于思維傳遞的信號。從而衍生兩種防衛機制,一是尋找合理借口逃避,二是不去想將一件事情擋在腦外。
應對方法:運用思維來平復情緒,而不是受到刺激就不惜代價地逃避。通過自問自答的方式先把事情想清楚,分析情緒的背景,提升自我情緒控制。激活大腦的左額葉,以開放的心態面對世界。
執行功能障礙的人會有拖延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