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可孩子的感受是建立情感鏈接的最佳方式之一。一旦孩子們的感受得到認可,并有機會平靜下來,他們往往就會愿意接受并考慮新的信念和行為。
比如,你的孩子過來告訴你,他的朋友不想和他一起玩,他很難過。你會怎么安慰她呢?
再比如,你的孩子告訴你,他很討厭自己的小弟弟,而且很想打他。你會怎么回應他呢?
你會這樣說嗎?“寶貝,別難過,你還有其他的朋友,而且我也愛你。”
你會這樣說嗎?“不!你不能討厭小弟弟,你應該愛她。”
其實當你這樣回答的時候,孩子的感受沒有得到接納和認可,溝通的愿望也被阻塞了,他會認為反正爸媽也不懂我,說了也是白說。
那我們應該怎樣認可孩子的感受呢?
你可以說:“看得出來,你很難過,當我的朋友不愿意和我玩兒的時候,我也有同樣的感受。”
你可以說:“ 我看得出來你很生你小弟的氣,他有時就是不那么讓人愉快,當我不能讓你打他,你可以把自己的感受畫出來。”
感受為我們提供有關我們是誰以及什么對自己重要的有價值的信息。孩子們需要知道:他們有任何感受都是可以的,但是行為則是另一回事。感到生氣并不意味著可以逃避責任或者打人沒關系。感到難過,并非一種永久的狀態,而是一種重要的人生經歷。
在你的孩子傷心、難過、哭的時候,你會怎么說呢?你會說“看得出你很難過!”,你還是會說“哭什么哭,有什么好哭的,一點小事就哭鼻子,一點兒也不堅強!”?
當孩子告訴你的感受時,你還會不會說“別那樣”、“不值得”、“振作起來!”?
所以說,對孩子的感受保持一種洞察力,真誠地認可孩子的感受,讓孩子了解他們有能力處理自己的情緒,并且從生活的起起伏伏中學習如何平復自己的情緒,并嘗試解決問題,這是每一位父母都應該提醒自己去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