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唐詩宋詞選讀》,是語文選修部分“詩歌與散文”系列的四大模塊之一,精選了唐宋不同時期重要詩詞流派和詩人、詞人的代表作品,共形成了12個專題,是提升人文素質和語文素養的有效途徑。從大量具體的實踐來看,選修課必修化,教師重傳授輕探究,課程資源視野狹隘,教學模式相對僵硬單調。基于對話生成理論來研究《唐詩宋詞選讀》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視角,激發了學生學習詩詞的興趣,利于詩詞個性化、多元化閱讀,開拓了學習詩詞的文化視野,提高了學生詩詞審美能力和語文素養,是選修課教學的一種有益嘗試。實踐研究中,我構建了《唐詩宋詞選讀》對話生成的“一體雙翼”教學策略,即以課堂教學資源優化為主體、唐詩宋詞“再創作”為左翼、文本選編為右翼。
一、主體:課堂教學資源優化
課堂教學是學生生命成長的主陣地。在《唐詩宋詞選讀》課堂教學中,要避免老師牽著學生走的低效困境,就要充分尊重師生生命活動的多樣性和教學環境的復雜性,在預設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在詩詞空白處,在爭議分歧處,在看似矛盾處,在反思批判中,在動態的可變的教學過程中,從詩詞探究、教材運用、文化探尋等三個向度,運用有效的教學手段,促進教學的對話生成。
詩詞探究。因為個性化閱讀的客觀存在與閱讀追求,以及教材編用問題、課堂教學中實際遇到的問題等,需要師生從“積累?整合”、“感受?鑒賞”、“思考?領悟”、“應用?拓展”、“發現?創新”等不同的層面探討《唐詩宋詞選讀》課堂對話中的生成手段,這是課堂教學的重中之重。實踐中我總結出了“詩詞典型意義開發”、“傳統意象探究”、“詩詞多義性辨析”、“歌詞編唱”、““四位一體’(詩書畫曲)共生”、“以‘共振效應’會意詞語”、“朗誦涵泳”、“詩詞審美性運用”、“詩詞真假辯證”、“詩詞關鍵詞點擊”、“評點”等等。
比如詩詞默寫,學生難免出錯,但這些錯誤并不能全盤否定,有很多是生成性課程資源。默錯的主要類型,我歸結為音同(近)、形近、義近、境近四種,無論何種錯誤,我認為,都要審慎之,探究之,以追尋其最大的生成價值。有學生將杜牧詩《九日齊山登高》首句“江涵秋影雁初飛”的“涵”字寫成“含”,不過,同音,意又相近,敦好呢?我意識到這是個具有很好的生成價值的問題。經與學生們一起探討,我們發現:首先,“涵”是書面語,而“含”則是口語,從全詩來看,宜用書面語;其次,由“涵”,我們很容易想到“包涵”“涵養”“海涵”“內涵”等,由此可見,“涵”字重于內在美,而“含”僅是把江和秋影的位置寫明而已,太表面化;第三,江水是流動的,是蕩漾的,秋影和雁影,“涵”于水,“涵”字就極具了靈動感,這絕非鏡子所可比擬的;第四,秋影包容于水,水波蕩漾,而影亦婆娑,彼此難分,“涵”字又多了“交融”之意。還有什么比源于學生的學習錯誤的生成更為深刻,更為精彩,更有意義的呢?
教材運用。首先,通過“換、刪、調、增”等方法創造性運用教材,這是對話生成教學的重要策略之一。比如,山水田園詩是盛唐兩大流派之一,“聲律風骨兼備的盛唐詩”中,只選了王維的《山居秋暝》,不足以顯示其獨特性和重要性,我就增補王維的《竹里館》。專題中所選的張九齡《望月懷遠》和李頎《送魏萬之京》都是送別詩,刪掉,孟浩然雖是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但所選的《與諸子登峴山》則不是田園詩,我就換成他的《宿桐廬江寄廣陵舊游》。其次,蘇教版必修教材中也選有部分詩詞,可與之聯系,加深理解。比如李清照的《聲聲慢》在必修四中已入選,在學習《選讀》中李清照的《如夢令》和《醉花陰》(這兩首皆為靖康之變前作品)時,可把這首詩回顧一下,把握后期沉痛哀傷之風,從而能夠整體把握。再比如改專題名稱。“聲律風骨兼備的盛唐詩”之“聲律”指律詩,而所選《燕歌行》和《走馬川行》屬歌行體,所以全班最終干脆改成“盛唐風骨”,既能突出其高昂雄渾、闊大恢弘的大唐氣象,又與“建安風骨”相應。
文化探尋。《選讀》蘊藏著豐富的文化知識,開發這些文化,使學生能初步領略民族的審美情操與民族精神,是對話生成策略的另一內容。比如:由宋詞人的號可窺知宋人崇雅;由《選讀》中的涉及“秋千”的詩,學習《搖蕩千年的秋千架》(發表于《中國教育報》),可破譯秋千文化的諸多密碼;由晏殊《破陣子·春景》的斗草游戲,搜集相關資料,可審視古典兒童游戲的文化價值……一本《選讀》,就是一部中華古代文化史,學之不盡。
二、左翼:唐詩宋詞“再創作”
接受美學將讀者接受活動看作是本文含義再創作過程。“再創作”主要指“以讀促寫、以寫促讀、讀寫共融”的教學理念,以詩詞“寫意”為主的新寫作形式,提高學生與文本的對話質量以及寫作水平。具體來講,是指在充分理解詩詞的基礎之上,創造情境,充分發揮學生的想像和聯想力,挖掘詩詞的典型意義,對詩詞進行再創造,這些創造,要通過優美形象生動的語言進行書面表達。這種“再創作”形式,打通了讀與寫的壁壘,充分利用了詩詞富含的再創造的潛質,是學生對美的自覺熏陶和精神境界的主動提升。
讀寫互促的教學理念,要求我們在引導學生進行詩詞審美教育的同時,還要兼顧學生學習語言、訓練寫作,以讀促寫,又以寫促讀。古典詩詞具有“再創作”的豐厚潛質,如篇幅短小、詞語凝煉、跳躍性強、空白點多、啟發力強、創造性閱讀的空間大等。讀一首詩,就是面對著寫作的無限可能性,以審美的心態,用詩意的語言,解讀某種可能性的過程,其實就是對學生進行個性化寫作訓練。但我們很惋惜地看到,學習詩詞時,學生只是“知之”,而不能以寫作的名義“創之”,實在是課程資源的過程性浪費。反過來,當學生帶著寫作的目的來閱讀詩詞時,他就會咬文嚼字,就會放飛想像和聯想,就會沉浸其中感同身受,就會多方搜集資料,就會縱橫聯系,就會深入探究,甚至會進行哲學層面的思考,從而又訓練了鑒賞詩詞的技巧。寫,確實是詩詞教學的一種高效方式。如學習“‘龍騰虎擲’的稼軒詞”一專題前,我首先布置了本專題的作業,即以《龍騰虎擲最孤獨》為題寫作。具體自學過程中,學生們搜集資料,博取眾長,知人論世,精細閱讀,咬文嚼字,涵泳體驗,個性解讀,拓展概括,群雄爭辯,慷慨陳詞,所迸發出的閱讀激情和智慧,是很難想像的。當讀到王尚同學“郁孤臺下的一泓清水,不知有沒有混入你的辛酸淚。西北望去,早已沒有了那射天狼的豪氣,揮揮手,你嘆著這可憐無數山,發出鷓鴣一樣的悲鳴”的語句,當讀到高穎瑛“憑他的身手本可以等封侯將相,他也懷著‘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的抱負,辛棄疾在等著,在‘眾里尋他千百度’,但是等來和尋來的是‘獻愁供恨’;他握利器時刻準備著,卻只能把‘吳鉤看了’;他想向別人傾訴,卻‘欲說還休’”的語句時,當讀到劉晗同學“他頭頂著千里清秋的楚天,乘著孤寂的斷鴻,飛翔在江南上空,已有千年。臨安的煙華早已頹倒在異族的金戈鐵馬中,他的眼,卻始終望著北方,千年不改”的語句時,我堅信,詩詞“再創作”的路子走到了。
詩詞“再創作”以“寫意”為主,其它多種形式補充。詩詞寫意,是戴著鎖鏈跳舞,既受詩詞的牽限,又能夠自由地再創造。初學者最好品讀湖南作家曾冬的《唐詩素描》一書,篇篇堪稱寫意典范。最好選其中相對淺易的詩詞,模仿寫作。可以引導學生對指定的詩詞進行集中寫意,也可以專題為單位或以某一詩人的詩集為單位寫意,比較借鑒,妙語連珠,佳作迭出,美不勝收,印之成冊,快意融融。除此之外,還可以對作者進行寫意,如“致詩(詞)人系列”,類似于寫頒獎詞,這需要在對作者有了較為全面深入的理解后才可起筆,學生對話生成的整合和檢驗。另外,還可對整個專題寫意,對唐詩或宋詞整體寫意。我編寫了《宋詞寫意讀本》,又給學生詩詞個性化解讀和再創作提供了借鑒。我要求每個學生有個“寫意本”,幾乎每堂必寫,半學期下來,詩詞鑒賞題得分率高了,寫作素材豐富了,語言形象生動了,寫作素養大幅提升了,08高考我所任教的班級均分超過120分,有五人超過130分,總覺得詩詞“寫意”功不可沒。當然,這種寫意駕馭難度較大,應量力而行。詩詞寫意固然實效性強,但沒有其它形式的輔助,學生興趣也會衰減的。給詩詞寫賞析性文字、寫詩詞讀后感這些做法,學生熟練,可偶爾試之,“改寫成獨幕劇”、“故事新編”、“詩詞改寫”、“古詩新唱”等新鮮的做法,常能激發起學生的寫作欲望。
三、右翼:文本選編
根據《唐詩宋詞選讀》選修教材,開發富有人文氣息的文本資源,提高學生與文本對話的廣度和深度,以促進形成高效的對話過程和高質量的生成存在。具體來講,就是師生共同從《唐詩宋詞選讀》所涉及到的眾多詩(詞)作者(或詩詞本身)中按一定標準再精選出一定數量的作者(或詩詞),然后,再從眾多現當代名家針對其撰寫的文章中,鱗選出富有人文氣息的散文化文章,最后,將選出的這些文章按一定體例匯編成冊,以供學生學習《唐詩宋詞選讀》時配套使用。整個過程,其實就是一個師生基于《唐詩宋詞》對話基礎上的收集、閱讀、比較、鑒定的發散性的綜合活動,實質上就是一種對話生成的過程,這個過程中學生是課程資源開發的參與者。
教材因篇幅有限,對諸多詩人和詩詞的介紹,常是寥寥幾言,學生很難了解詩人經歷及獨特魅力,并且語言顯得枯燥乏味,印象不深。而基于教材的選編文本,則能以豐富的知識、詩意的語言、真切的情感、深沉的哲思,將個活靈活現的詩人及關于詩人的思考充分展現給學生,引人入勝。這樣,就能更好地與詩詞通暢自然地對話,并生成更多的東西。
比如“風神初振的初唐詩”中對王勃的介紹文字:“字子安,絳州龍門人。初唐詩人,……王勃赴交趾探望父親,途經洪州,參加了都督閻公為名流們在滕王閣上舉行的盛會。王勃作了此詩,并即席作《滕王閣序》。王勃在前往交趾的途中,因渡海墜水身亡。”讀之,淡而無味,了解甚少。文本選編中的《流淚的滕王閣》(潘碧秀)、《千載心香域外燒》(王充閭)、《登滕王閣嘆王勃》(海的那一邊)、《雨中登滕王閣》(熊召政)等文質兼美的散文,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大量豐富的背景知識,還奉獻了對詩詞的個性化的解讀,而且這種解讀多能提升到哲學高度,讀后,再捧讀教材中的《滕王閣詩》,自是游刃有余,入木三分,多有心得。
文本選編,為學生詩詞對話生成插上了騰飛的翅膀。讀《讀柳永》(梁衡),讓我們深切地理解柳永這位市民詞人,有助于賞讀柳永的《八聲廿州》;一篇洋洋灑灑的《亂世中的美神》(梁衡),讓我們追思那位千年前的李清照,沉浸于《如夢令》和《醉花陰》的詩境中;讀《夜讀岳飛》(李元洛),讓我們讀出岳飛的傲然脊梁和浩然正氣,不由浩歌《滿江紅》。讀《在西域讀李白》(夏立君),能使我們從異國情調、漂泊情懷的角度理解李白的“豪放飄逸”;讀《草堂·詩魂》(佚名)、《草堂歸來》(肖復興)讓我們走進這位沉郁頓挫的詩圣杜甫;讀《郁孤臺之魂》(徐南鐵)、《把欄桿拍遍》(梁衡)讓我們更能理解“龍騰虎擲”四個字的內涵。讀李木生的《唐朝,那朵自由之花》,還可以了解唐朝女詩人薛濤的坎坷人生和不凡成就,拓寬學生視野;讀吳克欣的《唐詩里的中國》,能讓我們詩意地整體把握唐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