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能夠聽到的一句話是,“別給自己找那么多理由”,最近對這句話感觸很深,有一次工作沒有按時完成,老板怒問:為什么沒有完成?我回:時間太少,而且這個任務太難了。“你加班了嗎?你做不出來的時候找我求助了嗎?哪有這么多理由!”老板生氣的說。
理由是什么?放在批判性思維里來看的話,理由就是支撐結論的東東。一個論證過程由有結論和理由組成的。理由可能是一個,也可能是一整套的理由。上面所提到的例子,因為時間太少和任務太難(理由),所以沒有按時完成工作(結論)。公式化之后就是結論=理由+論證
一個論證有質量高低,取決于他的兩個構件:結論和理由。一個論證必然有其目的,或者是讓別人相信什么,或者是要讓某人做xx行動。能否達成目的是檢驗論證的一種重要方式,稱為實證。另外可以從內部來看,理由真的支撐結論嗎?需要對理由和結論之間的關系理清楚,確保若每個理由都準確,那么結論也沒有問題。
現在要看的是理由是否有問題?我們再引入一個詞:證據。證據是支撐理由的東東。證據有不同的類型,研究報告,生活實例,統計數據,專家或權威意見,當事人證詞和類比等。看理由是否有問題,需要看支撐理由成立的證據,是真實的嗎?是充分的嗎?
通過以上的講述就把論證過程中的三大要素展示出來了。結論=理由(證據1+證據2+...)+理由+...
我們走到一個場景,你開始要看別人寫的文章,怎么快速找到對方的結論和理由呢?結論部分前面已經提到,這次重點講理由怎么找。1)看指示詞:由于,因為,鑒于,研究顯示,第一,第二,第三...等詞語后面緊跟著的句子一般而言都是理由。2)先找結論,然后問,為什么這個結論有道理?能夠回答這個問題的陳述才是理由。
到這里我們已經把論證三要素簡單的提出來了,我們再總結一下你在看別人文章的時候需要經過的步驟。首先,采取質疑的態度去接觸每個論證,找到結論,找到能支撐這個結論的理由,接著找到能支撐理由的證據。我們可以采取施惠原則:首先假說這個論證是最無懈可擊的,理由很充分。然后去盡可能把作者寫的信息構建成一個論證結構,再對每一部分做出客觀額評價。
另有一個場景是,當你要開始寫文章時,你該怎么做?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