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原書中文譯名為《自卑與超越》, 封面英文書名叫:WHAT LIFE COULD MEANS TO YOU,即人生對你意味著什么。
讀了兩遍,以下是閱讀筆記(括號為個人看法):
一、生命的意義
1、人的三大約束。世界于我的約束——我們存活于世,必須有相應的職業和工作;社會于我的約束——生存仰賴與人協作,必須與人建立聯系);兩性于我的約束——繁衍后代,必須有愛和婚姻。簡要概括為職業、社會、性。作者認為一切人類問題均可歸類到這三大主題中。
2、個人的意義完全建立在對他人生命的貢獻之上。?具體闡述為:具有能夠為眾人所分享、為他人所接受的普遍意義;關注他人和集體協作,符合人類群居本性;生命就意味著做出貢獻。
3、決定人生的不是經驗,而是我們自身賦予經驗的意義。作者通過溺愛、生理缺陷、忽視三種情況來描述這三類兒童怎么從成長經歷中賦予定義并影響自己的三觀的。?(此句大有深意,所謂“龍生九子,子子不同”,個體如何認知自己的經驗所得極為重要)
4、對夢境的分析,可以理解個體是在怎么樣的環境中形成對生命的態度,以及個體的最初錯誤所在。
5、最初記憶擁有特別的地位:一是儲存了個人對于自我及環境的最初基本判斷,即第一份表現評估;二是個體自覺的起點,人們即從這里開始書寫自己的人生。?記憶本身是否源于真實事件并不重要,重要是在于它們所代表的含義,在于它們所展現出的對于生命的解讀,乃至對于現在和未來的影響。
6、一旦找到并理解一個人賦予生命的意義,我們就擁有了解密他整個人格的鑰匙。解密的方法是:幫助人們以一種更強調協作、更有勇氣的方式看待生命。
二、靈與肉
1、?心理學的宗旨:研究個人所有表現的含義,找出TA的目標,并將這個目標與其他人的進行比較。
2、?人類的感官受到刺激后會產生各種心理反應,而心理學就是一門理解分析這些反應的學科。
3、?只有通過實打實的練習,笨拙的手才有可能靈巧起來,并且對于“將來能夠做好”的渴望,要遠遠超過當下的笨拙所帶來的失敗感 。
4、?心靈不單影響到某個特別的生理癥狀的選擇,還決定和影響著一個人的整體體質。如果一個人性格羞怯,他的羞怯就會反映到他的整體發展中,比如不想表達自己、不進行肌肉鍛煉
5、?個體心理學:找出他們在選擇生活方式時犯下的錯誤,找出他們心靈對于個人經歷的解讀方式、他們心目中的生命意義,以及他們面對環境及身體影響時所采取的對應方式。(言外之意,就是存在一種標準生活方式,如果偏離就是錯誤?就是不符合社會主流?很想反駁,但又覺得很有道理,社會客觀上必須存在普世價值體系,才可能將普羅大眾凝聚一起合而不同,這里的合是大概念的合,不同是小且不影響大局的不同。?偏離普世價值體系的,似乎都無法長久存活。)
6、?個體心理學研究的是:個體賦予世界和他們的意義,他們的目標,努力的方向,和他們處理生活中各種問題的方式。
7、?理解個體的最好途徑是:對其合作能力的考察。(合作是本書的關鍵詞)
三、自卑感與超越感
1、??自卑情結:當有問題出現時,個體無法恰當地應對,且堅信自己沒有辦法解決。
2、 自卑感帶來壓力卻未能妥善調整——〉強迫性產生優越感而產生補償性行為(但問題未解決并被擱置)——〉限定活動范圍(即逃避,困守小圈子中)
3、 ?自卑感是人類環境改善的動力之源。人們沒有學會合作會陷入自卑情結中;即便是最有合作能力的人也要不斷面對生活的難題。
4、??優越目標是人一生的推動力,一種動態的取向,但沒人能完整清晰地描述出來。當目標確認后,個體潛力被修剪去適應目標。(說得有點拗口,但是事實。人類為了實現目標,必然會調整自己的行為。比如考證要復習,泡妞要花時間和精力)一個越健康,越接近正常狀態,就越能找到更開放的奮斗空間,而不是被局限在一個特定的方向上。
5、??獲得優越感的方式:成為神(世界中心);成為無所不知的智慧。(事實上我們確實在朝著這個目標前進,不停地前進)
6、??目標被確定,生活方式就不會有偏差,一切行動將切合這個目標。個體習慣和行為都將精確無誤地指向所顯示的目標。
四、??早期記憶
1、所有心靈表達中,最能提示真相的是個體的記憶。記憶是人們隨身攜帶的提示器,記錄著有關他們自己的局限和各種事件的意義。
2、早期記憶有特殊的意義:一以最本源的狀態和最簡單的表達展示一個人的生活方式(喜好、興趣、遭遇的難題和困惑及應對方式等);二是能看出與父母親、兄弟姐妹及其它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早期記憶是否清晰準確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體現個體的判斷。
3、分析記憶,(個體心理學上)可以訓練自己的推斷能力。
五、?夢境
1、個體心理學認為?“弗洛伊德認為夢中思維與日常思維是對立的”這一觀點是錯誤的。 作者認為,由于性格具有的一貫性,以及個體的思想、言辭、行為所具有的統一性,夢的意義也一定與具備一貫性的個性相一致的。(即人還是同一個人,夢中生活的意義必須跟現實生活是一致的。)
2、夢中生活總與生活中其它活動及表達并行不悖的。白天我們朝著優越目標努力,夜晚我們必定忙于同樣的問題。
3、夢很容易被遺忘。夢的目的必定就在它激發的感覺之中。夢就是喚起感覺的工具和方式。
4、夢的目的:在于支持和鞏固做夢者的生活方式,喚起最適應這種方式?的感覺,夢在于為個人生活方式提供防護,以此對抗常規認知的壓力。夢可以釋放現實生活中的壓力
5、夢是一種在個人生活方式與其眼下遭遇的問題之間建立聯通的嘗試。夢的組織構建過程,我們所選擇的素材也都是加以篩選編輯的。事件的選擇本身就喩示了個人生活方式與其當前所面臨的困難之間的聯系。
6、夢由象征和隱喻構建而成,“在夢中,我們都是詩人”。夢將問題化繁為簡,不斷刪枝去葉,直至原本繁雜的問題只剩下核心精華部分被留存下來。然后隱喻將這部分內容表達出來,將它當作原本問題來對待。
7、我們擁有一切必要的精神資源,可以精心構筑一種生活方式,并不斷對它加以修補鞏固。(夢可以詮釋我們最深層的欲望,表達個體的優越目標)
8、夢如果被理解了,也就不再具有喚起感覺和情緒的力量了,也不能欺騙我們。(個人理解是?夢如果成功被詮釋,個體能從夢中感受到內心的真實欲望,人就覺醒了,也就不困惑了。)
9、夢的背后是一處個人生活方式中的薄弱點,在面臨特定的情形時,人們感覺到有必要對這些與之相關的弱點進行加固。(恐懼、焦慮等負面情緒,確實經常可以在夢中感覺到。也許有時候現實中自己認為并沒有太多的情緒波動,但在夢中的劇情無?法掩飾。)
10、每個人的象征和符號都是不一樣的。對于夢,我們必須考慮的主要問題是它給人留下來的心情及其對于整個生活方式的適應方式。
六、?家庭的影響
1、母親與孩子之間也一種合作
2、一旦女性角色遭到貶抑,那么一切婚姻生活的融洽和諧就會遭到破壞。一位對自己的角色感到不滿的女性,其生活目標一定會阻礙她與自己的孩子產生緊密的聯系。(根據現代心理學發展,應該改為:影響她與孩子和正常聯系。因社會角色的貶抑導致一位母親在心理上缺乏愛的投入,而更多地是因為出于責任對孩子進行關聯。同時,如果社會輿論又刻意地將母親塑造成高大悲情的角色,表里不一地表達所謂的敬意。那么女性必然會首鼠兩端,即又想符合社會目標,又想滿足自身要求,那么她培養的孩子最多只是符合這個社會表面所要求的標準,而內心和表象有可能是違背的,或內心充滿矛盾掙扎的。)
3、當母親成功建立起與孩子的關系之后,下一個任務就應當是要擴展這種關系。引導孩子對父親在內的其它人產生興趣。母親的任務是雙重的,她必須成為孩子可信賴的第一個人,同時也必須做好準備,引導這種信任和友善擴散開去,直至整個人類社會。
4、兒童最初看到的他人的合作就是父母的合作。如果父母的合作很薄弱,自然不能指望他們能夠指導孩子學會合作。
5、如果父親能夠有效地處理生活中的三大問題,他就會成為家庭中的完整一份子,成為一個好丈夫和好父親。(此處父親可改為父母。)
七、?學校的影響
1、如果對孩子進行競爭意識的強化,會使其關注點集中在自己身上,導致生活目標不是貢獻和幫助,而是為自己爭取一切可能。他們的生活目標不是奉獻和幫助,而是為自己爭取一切可能。?只有在平等環境下培養出來的孩子才會真正對別人感興趣,并能夠享受合作。
2、影響心智的并非缺陷本身,而是兒童對缺陷、對自己未來成長道路的態度。
3、善與惡,以及其他關于性格的表達,其意義都只存在于社會語境中……兒童出生后,他們的發展方向有無限可能。他們選擇的道路取決于自身所處環境和身體所接收的印象和感受,以及他們對這些印象和感受的解讀。對這一選擇有著最大影響則是教育。
4、如果孩子學會將自己看作社會成員中平等的一分子,明白自己貢獻社群的責任,特別是學會將異性視為平等的同伴,青春期會給他們發揮創造力的機會,他們將能獨立自主地尋找解決成年生活問題的答案。
八、?青春期
1、青春期的所有危機都源自對于人生的三大任務的準備不足
2、……這個階段僅僅只是生活發展的延續,其所呈現的現象并不具有重要意義。重要的是個體期望在這些時期得到什么,是他們賦予這一階段的意義,以及學習如何面對。
3、青春期孩子所擔心的根本不是青春期的生理變化,而是社會環境要求他們對生活的調整和改變。
(如果青春期給孩子造成誤差,比如被驚嚇、低人一等、驅使強迫、受控制等外來壓力,那么每個孩子的認知產生是不一樣的。作者強調父母的改變不太現實,關鍵是教師的培訓。這一論點與現代不符)
九、?犯罪及其預防
1、所有人(指犯罪分子)都對社會失興趣,對人類伙伴的命運毫無關心。
2、我們都在追求圓滿優越強壯的目標,從卑微到優越,從失敗到勝利,從低位到高位的奮斗。生活就是生存于這個星球上不斷努力跨越障礙、克服困難。
3、犯罪分子也有相同的認知,但不同點是追求的途徑
4、犯罪分子沒有被正確教育成長,并培養合作精神
5、犯罪分子對應人生三大任務的問題:一是僅有小圈子的伙伴關系;二是合作精神缺乏,不知道如何應對困難,缺乏對合作的培訓;三是性只與征服和獲取有關,只求占用,而不是伴侶。
6、視自己與社會的聯系為某種形式的戰爭,體罰成了挑釁,因此教育和培訓人員自身也應該接受關于社會問題和合作之道的教育。
7、解決辦法:培訓我們的教師去糾正學生在家養成的錯誤,深入拓展孩子們對他人的社會興趣;利用學校讓人更具社會性、更有合作意識去造福人類;同時以有所貢獻的人的作為、精神為榜樣,并以此作為教育兒童的基礎。
十、?工作
1、三大問題是人類維持生存、活得長久這一主題同一環境、同一問題的不同側面。
2、只有對人類的共同利益做出卓越貢獻的個體才能被稱為天才
3、挖掘出兒童潛藏的動機,把握他們努力的方向,并找出推動他們前進的因素,以及他們的目標和他們實現這個目標的方式。(作者過于強調兒童早期發展的干預,這種干預如果被利益集團所驅使,將會引起災難性的結果)
十一、?個體和社會
1、許多宗教和政治行動都是用自己的方式促進合作。我認同所有將合作作為最終目標的一切努力,沒有必要爭執、批評和互相貶低。沒有誰握有絕對真理,通向合作的終級目標的道路也不止一條。
2、對不同病人的對策,滿足患者對優越感的需求
3、過失犯罪:缺乏合作訓練
4、怎么才能讓孩子感到自己是家庭中平等而有價值的一員,并對家庭中所有其它成員發生興趣:父母和睦相處,與人為善;學校教育完善,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集體一分子,可信賴別人。從而積蓄勇氣面對未來的人生問題。
十二、?愛情和婚姻
1、愛情和婚姻意味著什么:愛情以及它在婚姻中的圓滿,是對異性伴侶最親密的奉獻,具體表現為生理上的吸引、相濡以沫的陪伴,以及生兒育女的共同愿望。
2、建立在私人觀點上的思考根本不可能找到問題的答案,必須在三大約束這一框架中思考。
3、如果一個人關心同類和人類幸福,他所做的一切都會以他人的利益為導向,在解決愛情和婚姻問題時,也會充分考慮他人的利益,未必有意識有目的,但他們會自發地追求人類幸福和進步,而這些會體現在他們的行動之中。
4、孩子的愛情婚姻觀來自與父母一起生活體驗的解讀。
5、關于孩子問的性問題,需理解他們提問背后的動機,只給他們講解他們想了解的、確定能理解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