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奶一個多月,哺乳室成為每天必去的地方,一起背奶的媽媽笑稱:這是給娃做飯的公共大廚房。也許大家還不知道“背奶”是什么意思,就是職場媽媽為了繼續能夠讓寶寶喝到母乳,需要每天把母乳吸出來冷藏或者冷凍,然后再帶回家給寶寶。
進入哺乳室前,我覺得這只是一個私密的空間。沒想到之后每天除了給寶寶做飯之外,在這個公共大廚房里,一群廚師的交流也讓我收獲很多。大概是一群有著共同經歷的人聚在一起,會更容易打開話題。
討論最多的問題,自然是母乳喂養的問題,其次高居榜單的是生產問題和與上一輩照顧孩子的分歧。
今天就聊聊,母乳喂養。每個母乳喂養媽媽基本都有一段血淚史。我想說母乳喂養的痛真的不亞于生孩子,因為生孩子有醫院護士幫助,而母乳喂養卻是一個人戰斗和堅持。(先擺明立場,我曾經是母乳完美主義的堅持者,但如果再次重來我不會讓自己那么憂慮,只要適合自己和寶寶,哪種喂養方式都是好的喂養方式。)
產檢期間,孕婦學校都告訴你母乳喂養是最好的方式,母乳的營養是任何配方奶都替代不了的,母乳里有媽媽給的免疫物質。而母乳課反復強調:早接觸,早開奶,勤吸允,老師一直不斷的重復多吸吸多吸吸。我腦袋里就記住了:“多吸吸,吸吸就會有的”。原來母乳喂養真的不是這么簡單,每個哺乳室的媽媽關于母乳喂養都有著與生孩子一樣難忘的經歷。
媽媽A:我的rt彈性條件不好,寶寶一吸就痛死,不給他吸又會漲奶,而且會餓得大哭。剛生完什么都不懂,也不知道怎么解決,只知道喂奶好痛好痛,怕喂奶又得喂,當時只要把寶寶抱過來,身體就先打寒顫,身體本能的就抗拒喂奶。寶寶不好含接,就漲奶造成乳腺炎。乳腺炎會腫的跟鐵塊一樣,又請通乳師來通乳排奶。這個痛怎么解釋呢,就是又紅又腫的傷口,你還得不停的去按壓它。就這么一直痛著喂奶,適應了一些,但還是痛,后來混合喂養,再后來就沒奶了。不過現在二胎,我知道了問題在哪里,我已經懂怎么解決了。
媽媽B:我倒是沒有rt內陷的問題,但是頭2個月也基本不敢喂。我生孩子后發炎了,所以母乳不能喂,當時很虛弱,為了保持之后能母乳,每天都堅持用吸奶器將奶吸出來。后來能喂了,不知道怎么回事,rt居然吸起了小水泡,跟腳穿鞋子打起了水泡一樣。這么柔嫩的地方,磨起水泡,還堅持喂奶的話,就跟小水泡再不停的磨,這種痛也可以想象到。媽媽A告訴B,是不是你寶寶的上顎比較高,磨到你的rt了,當時應該換個哺乳姿勢試試。
。。。。。。
不同的故事,都透露著一種痛,還透露著一種無助——新手媽媽的無助。如果之前有對母乳更多的了解,如身體條件上更早的評估;如更多的心理建設等;遇到問題如果有專業的正規的易接觸到的醫生或機構來幫助(催奶、通乳、母乳喂養服務行業魚龍混雜),母乳喂養的道路會不會更容易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