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18日,在上海電影節,馮大鋼炮的一席話戳中了很多媒體和觀眾的痛腳。他嚴肅的指出:“中國怎么這么多垃圾電影,還不是因為有那么多垃圾觀眾。你如果不去捧這場,它就沒有生存空間,可現狀是往往垃圾電影的票房還很高?!?/b>
這番言論著實炸出了很多自動躺槍的媒體和觀眾,就連人民日報也開始反擊,公然提出:“觀影本就是剛需的大眾娛樂,但當電影制作者都熱衷于“掙快錢”,而忘記了藝術創作的“初心”;院線排片都向“資本”看齊,不顧故事完整與否、細節飽滿與否、講述踏實與否,觀眾又有其他的選擇嗎?”
再結合某些業界大佬對中國電影行業的評價:“中國電影產業能破3000億”,這就引發了一系列的討論。現今電影行業的投資已經轉向“資金高密集”,“人才高密集”和“高風險”,并稱為電影行業“新三高”。
國產保護月逐漸消失。
細心的朋友們已經發現,似乎從去年開始,“國產保護月”便悄然消失。更有所謂的知情人士說:“中國加入WTO時,對于電影保護期限的約定將于2017年到期,國家原本對國產電影的一些保護手段,提前嘗試取消。準確來說,去年是國產電影第一次在暑期檔與進口電影正面交鋒。”
不過雖然國產保護月貌似是消失了,但是進口片子的把控還是較嚴格的。根據筆者統計:截止到2017年8月15日,在豆瓣評分7分以上的國產電影僅有12部。
肯定有朋友會問:為什么有兩個選擇的情況下,筆者要選擇選擇豆瓣電影,而不是時光網?
你們要知道這兩個網站的用戶量級根本不在同一水平線上!
時光網的評分是十分制,分別從畫面、音樂、表演等多項進行評分,會有較多專業影評人進行分析。可惜時光網的量級和評論篩選機制致使其無法擁有和豆瓣電影一樣高的參考度。
豆瓣評分情緒化遠遠高于時光網,通過5星制的評價,對于不符合觀影者口味的片子會直接用1星表明態度,遇到了符合胃口非常心水的影片則會出現5星力薦的情況。
關于兩個評分網站的量級差異,筆者就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好了:《異形:契約》的時光網評分人數約為3679人,而豆瓣的評分人數則為106010,兩者相差了29倍。
評分在5分以下的不值得筆者浪費筆墨去點評,所以我們來一起看看評分在7分以上的這12部電影。
制作方不僅是中國大陸的影片僅有1部:《春嬌救志明》,這部影片是香港和大陸共同制作的。
其余11部影片均為純正的大陸制作影片:《喜歡你》,《忠愛無言》,《哀樂女子天團》,《戰狼2》,《閃光少女》,《大護法》,《繡春刀Ⅱ:修羅戰場》,《明月幾時有》,《阿唐奇遇》,《記憶大師》,《岡仁波齊》。
今年在高分電影方面異軍突起的是動畫類影片,比如豆瓣評分高達8分的《大護法》和豆瓣評分為7.2分的《阿唐奇遇》。
當然除了上述兩部動畫電影,還有3部小成本制作的影片:豆瓣評分均為7.3分的《忠愛無言》和《哀樂女子天團》,還有就是豆瓣分為7.7分的《岡仁波齊》。
其中《忠愛無言》是由真人真事改編而成,其小成本、新演員、新導演、喪題材吸引了很多自發觀影的朋友。
而《哀樂女子天團》則是走了另一條路,這部影片是地地道道網絡自制小成本影片。
《岡仁波齊》更是上映20天 ,票房近1個億的小成本文藝片。
最后,直奔50億的《戰狼2》我們就不說了,大家有目共睹。
初步了解完這12部影片,就讓筆者和大家聊一聊國產電影的諸多弊端。就像開頭所說的電影行業“新三高”之一的“資金高密集”。
小鮮肉流量黨的終極。
前陣子鹿晗的天價片酬就是一個特別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其中便不乏有些擁有“天價片酬”的小鮮肉演員。綜藝節目中,名氣略小的明星10-20萬一期,一線大咖如紅雷冰冰渤渤都是200-300萬一期。再看看電影界,部分一線男演員報價高達5000萬元,3500萬元左右的片酬則很常見。
虛高的艷艷身價刺激著制片方為了經濟效益,不斷增加制片成本,而忽視了電影背后的真諦。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演員高價的泡沫不僅是整個影視行業泡沫的一個表征,也是整體審美與鑒別能力集體衰落的實證。
這個IP,那個IP,我看都是P。
然后就是鋪天蓋地的IP熱了,可是明眼人都看得見,中國傳統IP改編的電影質量在不斷下滑,光靠四大名著也養活不起這么多的導演和編劇啊。要不怎么傳統的西游記IP下降的這么快?《西游伏妖篇》的豆瓣評分為5.6,而7月上映的《悟空傳》評分僅為5.4。
盡管高熱IP向來是眾多制片方看重的點,而影視劇借力文學IP的現象源來已久,由于影視市場愈做愈大,值得拍攝的原創劇本供少于求,這就使許多制片公司把目光轉向有改編價值的文學作品。所以,近年來無論電影還是電視劇,很大一部分都源自暢銷書和網絡小說。
這就造成了很多虛假甚至因抄襲而走紅的IP,對的,筆者說的就是《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作為一個以抄襲文本為基礎孵化出來的電影,網絡上的抵制信息洶涌如潮,即便制片方用“小鮮肉”和“小仙女”來強行為影片續命,甚至還用刷票房做聲勢,也是于事無補。
你們這些玩戰(套)術(路)的心都黑啊。
不管是制作方的套路,還是腦殘粉的“鎖場”策略,都挽救不了一個腐爛到骨子里的電影,如果真的要說《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為中國電影界帶來的影響,那只能是——IP時代終結的前兆,和“小鮮肉流量黨”進入低谷的證明。
一部真正的好電影無關成本,不要為拍而拍。
一個好的導演,是用獎項來說話的,而不是市場。說到導演,我們就不得不掏出李安的語錄。
“我36歲才‘開張’(指從事導演事業),我是很晚熟的一個人?,F在回想起來,我蠻感恩自己是一個晚熟的人。我鼓勵年輕人不要太急功近利,花花世界有很誘惑,很多東西不是觸手可及的,電影世界是一樣的道理?,F在醫學很發達,我們活那么長,急什么呢?”
對于現在的社會而言,大部分商業片的價值,可能僅僅只是作為娛樂大眾的消遣,或者說是通過一些手段和套路來取悅觀影者,使觀影者達到內心所期待的“觀影快感”。
但一部真正優秀的電影,其背后承載的深意,所表達的態度,隱忍思索的內涵,還有導演用心良苦的隱喻,編劇的細心揣摩,乃至不為人知的幕后故事,才是真正值得我們一再探尋和思考的。
商業電影與電影市場經濟的關系。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調查機構的統計,預計到2020年,中國電影票房收入,將達到128億美元(約合人民幣783.35億元),有望超過美國躍居世界首位。
看到這句話,筆者忍不住笑了。現在的中國電影市場不過是根據資本逐利的特質,選擇大量穩賺不虧的爛故事;為了票房和流量,又選擇毫無演技的“小鮮肉”;通過宣發和炒作,倒騰出一部部從資本的角度來看成功的商業電影而已。
不過今年的國產影片卻是為我們打了一針強心劑,我們發現越來越多的優秀電影從立意,演員構成,包括成本把控,都在逐漸的脫離“流量黨”“渣劇情”。即便現在看來仍有很多缺陷,卻讓筆者能夠感受到導演用心地“講了一個好故事”。
今年的八月,筆者總算能長舒一口氣摸著良心說出:“國產電影終于回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