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我們科長突然問我:“你怎么一直在笑?”我愣了一下,又笑了笑,有點不好意思的低下頭。沒有對話,氣氛卻并不顯尷尬。雖然笑有時候有些顯傻,但是微笑具有感染力,有時是會傳染的,如果我見到別人連笑都不笑一下,那別人會怎么想呢?恐怕非但不能讓對方心情愉悅,反而該是讓對方萬千思緒集一身般的胡思亂想了吧。
還記得初一那年,班中有個同學沒有任何征兆的問我:“小A,你是不是生氣了?”
我一臉詫異:“沒有啊,你為什么這么問?”
接著那個同學稍顯放松:“我見你一直沒有笑,就以為你生氣了。”
我一聽,噗嗤一下笑出聲來,隨后她也跟著一起笑,剛剛有些凝固的空氣,瞬間充盈著甜甜的氣泡。我們聊開后,才曉得她之前一直以為我是個高冷不好相處的女孩,深入相處之后,用她的話說,她終于發現我是個深藏不漏的愛胡鬧的“瘋子”。只是那個時候,在不熟的人面前不愛笑,也不怎么說話,總愛用一個字回答別人的問話,比如:“行”、“好”、“額”……等等。年少的時候覺得這樣很酷,并沒有太多的在意到別人的感受。后來經別人提醒,才發現在給別人帶來困擾的同時,這被人誤解的感覺似乎還是有點糟。
后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越發能夠體會我同學的這種感覺,有時候我會去銀行或者一些柜臺辦業務時,時常會遇到一張“冷臉”,上面寫滿了萬千個不情愿,我小心翼翼的咨詢,然后對方不冷不熱的回答,總害怕一不小心惹對方不開心,業務沒有辦成,反而引來了口舌之爭,往往這時心里總是莫名的窩火,心里一直有個聲音告訴自己不要發火,不要和不值得的人一般見識。后來,再去辦業務時,除非迫不得已,我總會不由自主的避開了哪些冷面觀音,誰愿意花錢去買一堆不開心呢?相反,當遇到一些熱情洋溢,耐心,面帶微笑的窗口或是柜臺服務時,往往心情舒暢,總喜歡多聊幾句,即便排隊等的時間稍微長些也覺得值得。這估計就是微笑的力量吧。
自從我工作后,我愈發的覺得“微笑”,是緩解尷尬,拉近關系,打開心扉,化解矛盾的最好方法了,我本身并不喜歡社交,也不大愛和不熟悉的人談天說地。當不知道該如何回答或是接不住別人別人拋過來的話題時,就禮貌的笑一笑,來緩解自己的尷尬。
當然,微笑并不是萬能的,微笑是一種表征,態度才帶有溫度,由于崗位職責的特殊性,我經常要和供貨商打交道,經常會遇到供貨商過來對賬,及時給對方對賬,找出雙方賬務中的差異,及時溝通,讓對方放心,也讓自己安心。有時候遇到供貨商突如其來的對賬,恰逢月初,財務十分忙碌的時候,我實在無暇抽出時間給供貨商對賬,往往這時,報之以歉意的微笑,并約定對賬日期,然后道別,他們也會微笑回應“打擾了”。
當然,微笑并不意味著討好型人格,記得少年作家蔣方舟在奇葩說中講到自己以前曾經和一個人吵架了,她的第一反應竟然不是追究誰對誰錯,而是道歉!就這樣她整整道了兩個鐘頭的歉,對方仍是不依不饒。微笑只是禮貌的一種詮釋,而不是“受虐型人格”的體現,試想如果把這種人格帶入工作,那后果真的很難想象。輕則自己受委屈,重則會讓自己所在的單位蒙受損失,特別當我面對的是一群時刻在權衡利弊,十分精明的供貨時,微笑中更加應該帶一分鋒芒。興平氣和,理智的擺事實、談利弊、講道理。我相信除了個別不可預見的極端的人,大家都是理智的,而事實正是這樣。
所以說,微笑是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調味劑,讓看似無味的工作變得有些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