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一直覺得,我之所以能夠順利的結婚生孩子,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離婚,是因為我恰好在談戀愛前幾個月學了一點心理學。雖然學的程度不算太深入,但是也大概明白了情緒本身是不分好壞的,還有就是我們自身的經驗和感覺會影響我們對同一件事情的看法。
可是,心理學有時候太深奧了,光自己看書是真的不太會看明白,沒想到,現在看《大腦特工隊》就能清楚各種情緒對人有多么的重要了。
首先,大家都普遍覺得,好的情緒,積極向上樂觀的態度是好的,壞的情緒,郁悶消沉退縮的態度都是不好的,既然是不好的,所以我們就要改正他,消滅負面情緒,一直提倡和保持正能量。
所以,孩子哭的時候,就一直在旁邊說“別哭了別哭了”,“這有什么好哭的啊?”,實在不行,就說“再哭我就揍死你!”,唉,想想,我們還真是挺會雪上加霜的,本來孩子就傷心郁悶的要命了,不但沒有得到安慰還被揍了,這個世界一定不會好了。
(我現在也理解了,以前孩子哭的把我惹火了的時候,我又對孩子發火,孩子更生氣,最后生氣的躺床上怎么也不理我的心情了,估計那個時候,他覺得他最愛最信任的人也這么冷酷的對他,那么這個世界真是生無可戀了)
還有,很多父母擔心自己孩子過于謹慎,說別人孩子敢跳的地方他就是不敢,別人敢玩的游戲他就是不敢玩等等。。。
《頭腦特工隊》里有個細節,在朱莉還小的時候,她看到一根電線,這個時候,負責恐懼情緒的怕怕開始發揮作用,讓她慢下來,看清楚了只是根電線之后,恐懼情緒緩解,朱莉又開始了奔跑。
養過孩子的父母應該比較熟悉,孩子在一歲前幾乎是沒有恐懼和害怕這個概念的,他們無論從沙發和臺階上往下走都是如履平地的,所以每次遇到臺階,腦子里想起警報的往往是父母。
等孩子摔過幾次之后,他自己才會建立起恐懼這個情緒,他的警報器才會發生作用。
所以,假想一下,假如大家都沒有了恐懼和害怕這種情緒,那才是真正恐怖的事情吧。
還有一個細節也非常好玩,就是在朱莉第一天上學回家不開心,吃飯的時候媽媽想問問朱莉在學校過的怎么樣,然后給爸爸使眼色,結果爸爸當時腦子里想的是球賽,哈哈,那段太好玩了。
我想起以前一個老段子,說是一個女的作了個新發型和男朋友去約會,一晚上就看到男朋友不但沒注意到自己的新發型還一直心不在焉的,然后女的就聯想到這個男的沒發現我的新造型,肯定是不愛我了,喜歡上隔壁王大姐了?什么時候開始的?上次去隔壁借醬油的時候?。。。
她男朋友當時真正的想法是“昨晚的球賽太讓人傷心了,中國隊又沒出線。。。”
唉,所以說,有時候人的情緒來自于自己對事情的理解和想象。當然,也來自于自己的主觀判斷。
舉個例子。
比如,孩子想吃糖,你不讓孩子吃這個事情。
如果孩子認為是你們關心他的健康擔心他吃了糖就不舒服,所以把糖藏起來不給他吃。這樣,你們可以協商怎么在不影響健康的情況下吃糖。這樣,大家就不會站在對立面上。
反之,如果孩子覺得你不給他吃糖,是因為你不想花錢,或者說是你不想為他花錢。那么,孩子的判斷就是,你不愛他,所以那么對于不讓他吃糖這事,孩子就會怨氣沖天。
這就是情緒的來源,他來源于你的認知。
可是,這些認知有錯嗎?認知來源于你對待孩子的方式和態度。
我在對待孩子要買東西的時候的態度是,花小錢的地方,能滿足就滿足,所以,他小時候坐搖搖車就能一次坐十幾塊錢,成了坐搖搖車的VIP,買很貴的東西的時候,直接跟他說明,錢不夠,或者說,媽媽不想買這個,太貴了,但是你可以買個媽媽買的起的東西。
曾經在我們經常玩的超市有個賣兒童平板小電腦的店,經常在兒童電腦里播放英文兒歌,孩子非常喜歡看,有一次站在那里看了四十多分鐘,但是他沒有跟我說要買,老公有次實在看不下去了,說是,要不買一個吧?我說,他沒要求要買,而且,整天看這個費眼睛。后來,孩子看過幾次后,自己就沒興趣了。
關于吃糖,他不太喜歡吃糖,可是如果在超市看到其他的小朋友手里拿著棒棒糖,他也會要求買,買了打開吃不了多少。這樣幾次之后,他就很少買了,即使看到別人吃自己也不要。
孩子有時候就是用自己的方式在試探大人,看父母到底有多愛自己。
愛孩子,就是理解孩子的各種需要,不論是精神上的還是物質上的。情緒也一樣,愛孩子,首先理解孩子有情緒是正常的,人沒法對抗本能。就像我們人類發展了幾千年,見到危險的應對模式還是兩種:戰或者逃。
下面我想說,一次搬家就能讓孩子整個情緒崩潰?會不會有點或許夸張了?
我倒是覺得,其實小孩子的情緒是經常崩潰的,我記得我第一次離開孩子(他還在睡覺)單獨去買菜,孩子和爸爸在家等我回來。(在這之前一直是我帶著孩子,從來沒有分開過。)
后來我半路接到孩子爸爸的電話,我在電話里告訴孩子,媽媽在買菜,很快就會回來,孩子情緒明顯的好了很多,等我到家的時候,看到孩子趴在爸爸懷里,沒哭,在等著我回家。
老公告訴我,在孩子睡醒發現我沒在家的時候,開始是一個房間一個房間的找我,后來爸爸告訴他媽媽買菜去了,孩子就跑到陽臺上,拼命的把手和腳往陽臺外面伸,說要從陽臺上下去找媽媽。(他當時已經兩歲了,他已經具備害怕高度,知道從高的地方摔下去會危險會疼的意識了。)
現在想來,孩子是真的情緒失控了,他覺得媽媽不見了,他只想找媽媽,什么危險和害怕都攔不住他。
還好,有爸爸一直陪著。爸爸一直跟他解釋說媽媽馬上就回來,還給媽媽打電話,從電話里聽到媽媽的聲音之后,孩子情緒明顯的就好了很多。然后就抱著爸爸等媽媽回來。
其實不只是分離焦慮,我們家孩子有一陣子秩序感特別強,有時候出去玩,別人沒有按照他的程序來,他就開始哭鬧,我又沒辦法要求全世界的人都來配合他,只好由著他哭,有時候實在不耐煩了想拉走,好話說盡了也沒用。當時真是感到極度的挫敗,現在想想,其實就讓他一個人哭會就是最好的處理辦法,不跟孩子生氣,做鎮定的第二只小雞。
還有,孩子大概三歲左右,他的愿望沒有被滿足的時候他會說“我想從陽臺跳下去摔死”、“我要跑到馬路上被汽車撞死”。。。現在我知道了,孩子是在表達他的憤怒已經不受大腦控制了。
最后,就是我理解的影片最后的,染上了悲傷情緒的快樂記憶。
昨天晚上,宋仲基死了的情節不知道讓多少女人為之心碎,組團去砸編劇家玻璃的人估計能湊個豪華游輪團了吧。
你看,連編劇都知道,好的電視劇,只讓人笑讓人開心是不對的,必須要虐心,要讓你徹底的失去一次,才知道以前那些快樂的記憶是多么的寶貴。
為什么在柳大尉死了的時候,以前的快樂的記憶全都變成了悲傷的記憶呢?
我想,大家都遇到過類似的時刻,養了很久的寵物后去世了,我們甚至不敢再去養任何的小動物了;最好的朋友搬家了,我們覺得最愛的足球似乎也沒有那么好玩了;最愛的球星科比退役了,似乎連他所在的球隊都覺得好像少了點什么;親人去世了,我們覺得整個世界似乎都要崩塌了。
在這些時刻,我不要你鼓勵我努力向前看,我不要你安慰我明天會更好,我只希望,你能夠抱著我,陪著我哭,等我哭后了沉沉睡去,不論我明天還會不會好,至少,今天,我們是在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