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素繪《二十四孝圖》之“董永賣身葬父”)
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最早見于東晉干寶的《搜神記》:
董永賣身葬父
董永是漢朝時青州千乘(今山東省境內)人,幼年喪母,與父親相依為命。他經常幫人做工謀生。農忙時,他就把體弱多病的父親放進一個窄小的獨輪車,車上放著水杯飯盒,然后把車推到田頭樹蔭下,一邊干活,一邊照看車里的父親。
(董永轆車載父。武梁祠畫像石)
父親故去,董永無錢安葬,于是就想把自己賣了,換點喪葬錢。買他的主人看到董永憨實重孝,就給了他一千貫錢,讓他走,“這錢送你了,就算我給你父親辦喪用的。你快去辦事吧。”
為父親守孝三年后,董永就去找主人,想為他干活,償還那一千貫錢。
仙女下凡,結姻緣展神跡
去主人家的路上,董永突然遇到一位美麗的女子,非要與董永成親。董永說:“我一貧如洗,正要與人為奴,你嫁我不太委屈嗎?”女子說:“我愿意嫁你,就不會以貧為恥。”婉拒不成,董永只得答應娶女子為妻。
古時婚姻講究明媒正娶,不經媒人牽線,就會于禮不合。于是女子請路旁的老槐蔭樹做媒。董永說:“啞巴樹怎么能開口?”女子說:“大樹不開口,各自兩分手;大樹若開口,姻緣天配就。”接著,他們雙雙跪拜。老槐蔭樹真的開口說話了。不料因為激動,老槐蔭說錯一個字,把“百年好合”說成“百日好合”。這樣,董永和女子也僅有百日的姻緣了。
之后,董永攜妻子一同趕往主人家。主人一看就愣住了:“我佩服你是個大孝子,把錢送你了,怎么還來了兩個人呢?”董永千恩萬謝:“承蒙恩惠,父親已安葬完畢,我雖貧賤,但也懂知恩圖報之理,就讓我們夫妻一起侍候您吧。”
主人問,那你妻子會做什么?女子回答,會織布。主人說:“你妻子要能給我紡織一千匹細絹,就抵償了我給你的錢,你們夫妻就可以回家了。”于是主人給了他們兩間屋子,一間用于起居,一間用于紡織。
女子白天不做活,晚上旁人都休息了,她才開始紡線。但見她飛梭穿織,雙經雙緯,轉眼就織成紋理圖案都非常漂亮的絹布。僅僅十天,千匹絹布神速完成,熠熠生輝。主人和董永都大為驚奇。后來董永和妻子就回家了。
仙女不動凡心,白日飛天而去
返家途中,女子對董永說出原委:“我本天上織女,下來與你結緣,因你憨實孝義,感動了天庭,天庭命我下凡幫你還清債務。如今我已完成使命,不能久留人間。現在我得回去了,今后你好好照顧自己吧。”說話間,云霧漫漫從四周升起,董永眼看著妻子凌空飛升而去。
董永孝而有德,感天動地,才有神助的果報。秉神旨下凡,仙女助董永還債,緣分一盡,姻緣即了,飛升而去,此乃人神共處的千古佳話。
后世民間傳說中,加入了更多的人情因素,逐步演變成仙女與董永私訂終身,而織女也演變成玉帝之小女“七仙女”了。這就與中國傳統重德的內涵有了差距。
后世的民間傳說中,也有織女嫁牛郎的故事,以至于人們對董永和牛郎傻傻分不清,但這些都寄托著人們追求婚姻自由和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無可厚非。大家盡可以在“七夕”之夜,仰望星空,想象著牛朗織女鵲橋相會的美好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