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宕了這么久,終于又在鍵盤上敲下了第一個字,在一日復一日的拖延之中,我感受著自己的渙散,也感受著隨之而來的舒適和不安。渙散的背后究竟隱藏著什么呢?是一切無法改變的失望和絕望,還是對自我的全盤否定?掙脫又陷落的起起伏伏之間,什么是主宰一切的力量?在時光無情的碾壓過后,關系,竟然成了生命最無力掙脫的魔咒!
在我每一次試圖去回憶課堂內容的時候,在我無數次動用理智試圖去分析自己的時候,心靈因為疼痛而無法自由的呼吸。每一句話都像是對自己無情的嘲弄和控訴,我感到了從未有過的虛弱和無力,我甚至覺得,就算是我弄懂了字里行間的意義又怎樣呢?所有的過錯都已鑄成,所有的機會都已失去,所有的努力都已來不及!而所有的拖延其實都是一種下意識的逃避,害怕把自己看得太清楚,害怕那個真實的自己讓人無法直視,敲打這些散發理性然而卻是冰冷的詞句,對我,實在是一件殘忍的事!
有人跟我說:“糊里糊涂也是有痛苦的,一旦爆發更是不可收拾!”那么,讓我再一次,用音樂的力量鼓舞著自己,去回望那來時的路徑。
【兒童的順從與虛假自體的發展鏈】
l虛假自體,不安全的環境或者愿望被反復的忽視將導致幼兒出現順從的反應,即用順從去滿足養育者,這就是虛假自體的發展。
l這種順從導致兒童與自己自發的,賦予生命以意義的核心保持一種隔離的狀態。
在我強烈的渴望能夠了解自己孩子的時候,發現我們已經完全不在一個頻道上了,這不僅僅是年齡的跨度造成的,我看到了一扇門,這扇門緊緊的關閉著,只是偶爾露出一條縫,我試圖通過那條縫進入他的世界,卻發現那只不過是一種幻象,頑固的堡壘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建造的呢?愚笨如我,單純的以為,只要我付出關懷與呵護,孩子就是安全的、幸福的,我不知道,當我無法遏制歇斯底里的讓自己憤怒的火焰無限蔓延的時候,我已經讓孩子站在了一個岌岌可危的懸崖上,他只有緊緊的抓住那一根救命稻草才能生存下去,選擇順從,也許是一個柔弱的人最本能的反應,他甚至來不及思考來不及選擇!而當身邊所有的口口聲聲說愛他的人,自以為是的發出無數條指令的時候,當他無辜的成為了溝通不良的大人們用以向對方發泄的載體時,啊,誰能看到他的無助他的孤獨他的惶惑!孩子的選擇困難,沒有主見,容易受他人影響的性格,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形成的呢?無知和愚蠢可以造就什么又可以毀滅什么!
【黑暗恐懼的真正根源是不在場與缺失狀態】弗洛伊德的《性學三論》論述了兒童的焦慮起源:
“阿姨,和我說話,我害怕,因為這里太黑!”
“那有什么用,你又看不見我。”
“沒關系,有人說話就帶來光!”
孩子害怕的不是黑暗,而是所愛的人不在場,只要他有證據表明那個人在場,他就會平靜下來。
每一個孩子,都有過身處黑暗的經歷,無論多么黑,只要自己最愛的那個人在身邊,恐懼就不再是無法忍受的煎熬。幼小的孩子,對安全的需要發自本能,要怎樣的專注與陪伴才能讓稚嫩的心獲得滿滿的愛?當孩子纏繞膝前遲遲不肯獨自睡去,作為孩子最親的母親,有否全身心的陪伴過孩子那一段難熬的時光,有否用自己的堅強給予過孩子面對黑暗的勇氣?簡單的喝斥漫不經心的嘲笑都足以摧毀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形象,也將有可能永遠讓孩子對黑暗心懷一生的恐懼!愛孩子,就給他有品質的陪伴;愛孩子,就俯下身子靜靜聆聽孩子內心的聲音!
【三類母親如何造就孩子的退行和攻擊性孩子的固化結構】
l神經質母親如何導致孩子邊緣化:情緒管理無能。
l早期母親對孩子的理解無能與孩子定位低能之間的關系。
l著急的母親如何破壞養育促進的環境感受力:高強度的打壓孩子。
l第四類母親,是三類母親的總集合。
作為母親,能夠給予孩子最好的禮物是什么?不是事無巨細包辦代替,不是有求必應滿足孩子所有的要求,更不是把孩子看成自己一生的生活目標和重心,執拗的企望孩子實現自己未完成的理想和心愿,甚至讓孩子承載自己全部的情感寄托。愛一旦泛濫成災是多么可怕,對于孩子來說,這不是幸福,而是枷鎖,佩戴這樣的枷鎖,他人生的每一步都將走得無比艱難!把孩子置于他無法承受的位置上,他的每一次錯誤、每一次反抗都會被視為大逆不道,都會讓彼此陷入神經質的瘋狂中。你無法理解孩子,無法給予他想要的響應,缺少了肯定和鼓勵的孩子,無法建立合理的自信,無法給自己一個準確的定位,焦慮和爭吵讓人哪怕是身處怡人的美景之中,也會覺得眼前暗淡無光,喪失到對美起碼的感受力!這樣為人母親,要花多少的代價來償還?要忍受怎樣的靈魂的拷問?!
【真話與秘密在客體關系中的隱秘邊界】
l真話與假話之間是一種策略;防御和隱藏自己的不堪——無法定位與很能演的“奧斯卡演員”。
l虛假自體是一種偽裝高手,其后面是巨大的自我否定。
l秘密是一種分裂性的表現。
l自我坦誠與秘密,只有真實的自體才是自然的,能感到真實與真誠,虛假自體表現出來的是不真實和無效的溝通。
人(大人或者是孩子)為什么要說假話?難道我們不想表達真實的自己嗎?這是一種無奈、一種下意識的自我保護。當真實的自我連自己也感到厭棄,當自我的真實被現實所打壓,表達真實不再是一件自然的事,它需要勇氣才能付諸行動。如果掩飾可以獲得更多的夸贊,如果迎合可以帶來旁人得不到的好處,那么,一個虛假的面具難道不是比真實的面孔更加討喜?表演,其實是人的一種天性,在試圖把自己偽裝得更好更對他人口味的時候,常常能迸發出超乎想象的潛力。人,只有在哪怕呈現了自己的缺陷也不會否定自己不用擔心自己沒有價值沒有人愛的時候,只有看清了人自身天然的偉大和渺小的時候,才能夠了無牽掛的把真實的自己袒露出來,而這個時候的溝通與交流也才是有效的。
【什么是兒童的主觀體驗的品質,它將如何決定孩子成長中的內在動力的建構品質?】
l青少年學習動力的結構性分析。
l成人的內在自我發展的動力結構性分析,枯竭感,早衰,心智折損。
l自體的真實性與虛假性的隱性分裂機制
人為什么會感到虛無?為什么會失去人生的方向?又為什么會產生漫無邊際的無力感?那種似乎是與生俱來的自我否定的情緒就像影子一樣緊緊相隨,任是付出多少努力都無濟于事。在人生最早的情感體驗中,或許是從未嘗過被贊美的滋味,或許是不管做什么在父母眼里都不如人,鄰家的孩子、同事的孩子、朋友的孩子,總之不管是誰的孩子,都比自己的孩子出色比自己的孩子優秀。越長大一點,所積累的失敗就越多一點,最后就如意料(詛咒)中的一樣,真真切切的變成了你一直以為的樣子!最后,你也弄不清到底本來就是這樣,還是你把他想象成了這樣。為人父母者,對孩子少一些打壓、少一些比較、少一些不切實際的期望,對于孩子來說,是多么大的福祉!
【原生家庭中的心智破壞與家庭關系的相關性研究】
l親子關系中最原始的一級:母子關系的品質與母親自身人格的品質。
l意志的破壞力與強行侵凌。
l忽視與隱性的惡懲罰。
l病態的愛與不能分離的綁架:邊界的重要性。
再有困難的孩子,只要和母親的關系是良好的,就還有改變的可能,因為母子關系決定著一個孩子最原始的客體關系的模式。這個模式,將對孩子一生與人關系的建立,產生深遠的影響。
因為是母子,因為血濃于水,太多的母親忘記了:孩子經由你的身體來到這個世上,他與你有著天然的情感鏈接,但他從來就不是你的私有財產,他是和你大不一樣的生命個體,他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生軌跡。不愿意承認或者意識不到這一點,使用自己作為母親自以為是的無上的權力,任意的控制和侵凌,忽略孩子做為獨立個體的主體和表達,用隱性的手段把孩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這是一種罪,一種即使無意犯下也不可原諒的罪!很多時候,我們以為是孩子離不開父母,而真實的情況是父母無法忍受和孩子分離,越是自體發育不良自身生活太多失敗的父母就越是如此,這樣的父母,更需要通過與孩子建立“無比親密”的關系來彌補自身的空虛,通過對孩子無微不至無所不能的照顧來體現自身的力量和價值。這樣的綁架只有一個條件,那就是孩子必須按照自己為他設計的人生道路來走,否則就會導致關系的破裂。邊界,在一次次的侵凌中被毀滅,彼此生活在沒有空間的狹窄的人生小道上,一不小心就互相傷得遍體鱗傷!
【溫尼科特的客體關系理論】
l溫尼科特的家庭內在動力與虛假自體。
l客體關系是一種潛在空間,需要開發和資源性思維。
l關系演化史中情感的本質性力量。
l客體關系的核心接口。
l客體關系視角下的“足夠好的母親”的維度與評估。
l客體關系中的破壞者與嬰兒發育的阻抑(評估維度:攻擊性與自我隔離——最容易產生單方面的破壞關系,疑病與退行,恐懼與心智防御性關閉)。
l嬰兒發育的核心線路與資源聯結的能力。
關系,是需要一種資源性的思維去開發的潛在空間,優質的關系是有邊界的,它具備情感和合作的雙重元素,既能互相滋養又能合力促進彼此的成長,病態的關系則是一種反復的拉扯。親子關系是所有關系中最獨特的一種,母親作為孩子可以最直接享用的資源,會無限制的發出要求的信號,這恰恰是考驗母親心智發育水平的關鍵時刻。是適時的加以控制,還是無止境的滿足,這里強調的是邊界的問題,劃分好彼此的責任和界限,讓孩子清楚的知道什么是該自己做的,什。么是自己不能做的。有邊界感的孩子,長大后明白要實現目標自己應該怎么去聯結相關的資源,也不會輕易的就單方面破壞合作關系,他不會抱怨別人給的太少,也不會過度擔憂自己的處境。
【虛假自體的功能】
l通過服從環境的要求而掩藏和保護真實自體。
l照料母親
l替代環境中沒有提供保護的護理功能。
【虛假自體的分類】
l極端的,真實自體是被掩藏的。
l不太極端的,虛假自體保護著真實自體,而真實自體被認可為是一種潛能,并被允許有一種秘密的生活。
l趨向健康的,虛假自體尋求某種環境真實自體成為它自己。
l接近健康的,虛假自體建立在認同的基礎上,通過認同或模仿他人以保護真實自體不被冒犯和貶低。
l健康的,虛假自體代表一種日常的適應性“社會禮節”,這是一種健康的對社會化的理解和妥協,個體仍然是創造性和自發的存在。
我們常常誤以為只有大人會照料孩子,卻忽略了,孩子為了不讓大人擔心和生氣,為了照顧父母的心情,會“聰明”的偽裝自己,在缺乏保護的環境中,他也能利用這個屢試不爽的虛假自體來保護自己不受傷害。可是虛假自體太活躍了,往往就讓真實自體減少甚至完全失去了存在的空間,而唯有真實自體,才是那個最接近靈魂的“我”。怎樣才能為真實自體創造更為廣大的空間,是生命個體自己要努力的方向,也是養育者需要探索的課題。你能否給予孩子成為自己的空間?對于孩子的錯誤你具備多大的寬容度?這其中折射出的是一個母親人格的彈性!你是狹隘的,還是胸懷廣闊的,直接影響孩子心智的形成!
【溫尼科特的重大貢獻:過渡性客體與中間區域,兒童心理發展的空間】
l過渡性客體與過渡性現象是指內部現實與外部現實之間所體驗到的中間領域。
l安娜·弗洛伊德認為“過渡性客體征服了精神分析世界”,之前精神分析的文獻還從來未表述過介于內部和外部之間的空間。
l嬰兒從自己的主觀全能狀態逐步發展為越來越客觀性,并能進行符號性思考,這中間有很多事情發生。溫尼科特經過與母嬰30多年的工作,發現兒童是通過對他的第一個“非我”對象,即他稱為“過渡性客體”的利用來最終達到一個相對獨立的階段。至此,終于提出了一個既非完全主觀也非完全客觀的“中間領域”的概念,這是繼弗洛伊德之后對人類本質的一種表述。
溫尼科特的“過渡空間”理論,我人類認識自我又打開了一個新的窗口,也是心理學領域一個完全嶄新的發現。
過渡性空間既不屬于內在的意識世界,也不屬于可觀察到的外部世界,它是中間區域,第三個精神世界。它存在于幻想與現實之間。
一個布娃娃、一塊巧克力、甚至是自己可以吮吸的手指,都是孩子能夠自主享有的“過渡空間”,這個空間為喪失了主觀全能感的孩子提供了走向獨立的契機,他可以不用完全依賴母親來獲得安全感和情感的需要。在過渡空間里,孩子獲得了和在母親身邊一樣安全、溫暖的感覺。
對于成人而言,過渡性空間也是一個非常必要的存在,沒有它,個人生存的巨大壓力無處釋放,心理的疾病會更多。只有在過渡空間里,人才會有創造性的迸發,正是創造性,使人感到了生活的意義。
【梅蘭妮·克萊因的客體關系理論】
l你是否真實的經歷過一個人?
l想象的人物與幻想建構的能力
l建構與真實的邊界
l現實的調教能力
l一直在等待的那個人
l投射性認同
l內投機制
l施虐與受虐結構
你是否真實的經歷過一個人?你的父母、孩子,或者愛人,你有否用心的去感受過他們的生命,他們的悲喜與哀愁,當我們嘗試換一種眼光和角度去對待一個人的時候,那些固著得太久的關系模式是否有松動的可能?我們有否可以做出哪怕一絲絲現實的改變?抱持與偏見總是會蒙蔽我們的眼睛,干擾我們的判斷,以至于無法做出正確的選擇。所有曾經經歷的故事和傷痛,在心里生了根,一遇到適宜的土壤就會生根發芽,甚至開出有毒的花,而每一次的奮力搏殺,都只不過是又一次耗盡氣力的拉扯。每一次的表達都是以關系的破壞開始,再以病態的依戀結束。
總是幻想,生命終能等到一個人,足夠好、足夠堅強獨立、足夠寧靜和平。可是那個人是誰?那不就是我想要的自己嗎?我最愛的、也最憤怒和恐懼的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在一個封閉的循環系統中,人生的可能性如此之少,以至于一簇小小的火苗,都有可能引發一場熊熊大火!
世事終是一場無常的煙火,簡單寧靜中的圓滿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