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最近讀了福柯的《規訓與懲罰》,老實說這本書給我的震撼并沒有想象中來得多,可能因為原先讀過有關極權主義(孫立平)、權力(盧曼)以及有關想象機制(庫利)的文章或書籍,所以對??碌暮芏嘤^點有熟悉的部分,也有持不同看法的部分。個人覺得書中史料的挑選很精細,福柯對其描繪也很有畫面感。我覺得第三章規訓是全書的精華部分,他對微觀機制的洞察十分到位?;藘商炜赐曛笏賮泶a字,一點小理解,隨感,深淺莫糾。首次讀??碌臅?,對他本人也不了解,正文只分為內容介紹和思考,至于標題是思考的一部分。
內容
福柯首先介紹了懲罰的歷史變化,即由展示走向隱蔽,由“處決”走向“判決”的精細化。他認為產生這一變化的原因,是當權者為保持權力的延續而升級了懲罰的技術手段。換句話說,簡單粗暴的態度是危險的,面向公眾處決的血腥場面不僅不能達到懲罰的原初目的,比如炫耀皇帝的權力,以儆效尤,反而容易激起民眾對罪犯的同情,對權力的質疑。“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罪犯原本是群眾的敵人,當權者對罪犯的嚴酷反而讓罪犯與群眾更加團結一致,如果當權者不愿成為人民的死敵,就需控制懲罰罪犯的低級沖動,繼而更新懲罰的技巧,這一技巧就是殘酷畫面不再出現在公眾面前,所有駭人聽聞的體罰理所當然地被廢除,簡單利落且隱蔽的死刑成為處決的最高限度。同樣基于反饋效果的考慮,罪犯的定義也值得商榷,倘使未犯什么滔天的罪行,當權者對罪犯的矯正、教化遠好過于毫不留情,民眾的目光轉向判決的環節,為了保證判決的“實事求是”,心理學,精神學,醫療學等一系列科學知識體系加入到審判的行列,這樣司法機構就可以分攤“制造罪犯”的壓力以及民眾對它的責難。
其次,??略敿毭枋隽艘幱柺侄蔚淖兓?,從肉體的對抗到精神的“教育”,從繁忙的審查者到可能空無一人的建筑象征。福柯列舉了以往對待瘟疫的處理辦法,即嚴格執行隔離-檢查-處置的步驟。隔離很好地區分了患者和健康人,檢查則控制了患者的復制,剩下的就只是對異類的放逐或者,消減。“非此即彼,打上標記,予以放逐”,這一辦法成功運用到對罪犯的規訓上,只不過現代規訓愈加抽象、精細和經濟??茖W的判決負責二元劃分,但要考慮更多的細節,比如犯罪的理由、罪行的輕重,處罰的考量,定罪成了一門繁復的說服技術,在民眾、罪犯本人認可的前提下維系當權者的形象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一旦被敲上罪犯的標簽,旨在將犯人個人化的隔離行動就開始了。孤獨教人反思,空間區隔的便利就在于不花費任何暴力手段,在最短的時間內利用犯罪者的自我懺悔培養一名合格的公民。檢查者再也不用辛苦地巡視,查看罪犯的行為是否得當,“上帝之眼”足矣。??滤^“全景敞視主義”,即充分利用人的想象機制,虛構一個監視的主體,讓你時時刻刻感覺被觀察。只需一個充滿監視意義的物件擺放在目光所及之處,就能起到最普遍的規訓效果。這是一場“精神對精神”的博弈,權力機構在沉默中發揮作用。
除此之外,??轮v述了規訓的具體細節,即嚴格的紀律設計。一套完整的紀律框架涵蓋空間分配和時間切割,人們被放進一個個單元格中,每個人都有一個固定的個人化的位置,且這些規整的空間按等級序列排列,最“高級”的網格是最榮耀的嘉獎但數量有限。人們通過劃分、測量自己單位時間的效率來評估接近目標的可能性,越精細的分解時間越能防止可能溜走的成效,這樣所有的時間片段具備了連續性和累積性,并趨向某個終點。肉體不斷被操練,并且越是熟練紀律的肉體對空間和時間越順從。無論是囚犯、士兵抑或學生,都適應著相似的管理機制,其結果是被等級化的人與人之間持久的競爭。
思考
對于懲罰手段的變化,??抡J為是掌權者把控權力的需要延伸出的執政策略的升級,即所謂政治技術學,以此反駁這樣的觀點,即社會對刑罰的寬容是人道主義的勝利。但是,僅僅將這一變化歸因于民眾對權力氣候的感應是否過于草率?將權力關系作為分析的原點的前提是預設某種二元對立,低級的懲罰技術時代,政府與民眾處于共同體之中,罪犯是他們共同對抗的對象,而更高級的懲罰旨在讓罪犯成了政府與民眾的調和劑,這種把罪犯看成是一種權力中和和平衡的工具,把我們的社會運作看成是當權者謀權結果的觀點是否過于狹隘?
對于規訓手段的變化,??聦刂茩C制的洞察無疑是卓越的,觀察中心的散布填補了無紀律空間的空白,權力的毛細網絡滲透到各個角落,但規訓如果是“精神對精神的權力”,通過技術界面發揮作用,那么被觀察者也有成為凝視者的可能。斯諾登事件、越來越個人化的媒介力量,以及劇院舞臺中專業演員迸發的魅力,一種自下而上的反規訓是否可以通過媒介技術的進步或者思想的自主化去完成?從這種意義上說,規訓社會也是可以解構的。
此外,??滤^的權力關系是一種控制與被控制,征服與被征服的關系,即把權力看成“針對可能的抵抗所引起的結果”,如果把權力看成基于交往和傳播意義的“選擇時受到的引導”,那么我們就可以從交往關系的角度看待懲罰和規訓的變化,是否可以更多考慮媒介等因素對構建知識體系的影響???抡J為“權力和知識是直接相互連帶的;不相應的建構一種知識領域就不可能有權力關系”,而這種知識領域不僅僅關乎技術策略對思想精神的塑造。
后記
昨日傍晚和男友討論“權力”定義的問題,比較??潞捅R曼,實際上他們對權力解釋的不同建立在社會復雜性不斷增加的基礎上,也就是說,對權力的解釋還將隨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男友問,那什么是不變的呢?之后我提到黑格爾的絕對精神,想著也許只有預設一種“本質”“元”才能回答這個問題吧。這樣一想,??碌倪@本書未嘗不是從功能分析的角度切入的,它旨在維系系統持續存在(權力關系),從一種歷史變化的框架中得到關于某個特定位置(監獄)的意義,它向所有的可能性開放,不僅是說對特定位置的選擇的可能性,也意味著一個無邊無際的系統,給人對未來無限的想象。而另一種進路,則是從某些假定的、不變的本質中獲取意義。
以權力關系為出發點,隨著社會復雜性的增加,也意味著高度的抽象性(精神對精神),這樣就模糊了心理系統和社會系統的差別。它建立在“他我”的想象機制(庫利)上,即主體間性的先在條件,而這一事實迄今還沒有給出信服的哲學解釋,只能說如果存在這樣的機制,那么讓人們達成和諧一致的規則形成就是必要的。總之,這一視角最終針對的還是認同問題。
最后套用盧曼《信任》開篇一句作為這本書的總體評價:
哪里有權力,哪里就有不斷增加的經驗和行為的可能性,哪里就有社會系統復雜性的增加,也就有能與結構相調和的許多可能性的增加,因為權力構成了復雜性簡化的比較有效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