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作者
福柯是后結構主義、后現代主義學派的代表人物,被認為是繼薩特之后法國最偉大的哲學家,也是20世紀后半葉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福柯學識淵博,研究領域橫跨哲學、文學、社會學、歷史學等諸多學科。在所有的人文學者里,他的著作是被引用最多的。法國年鑒學派歷史學家布羅代爾稱他是“當代最光彩奪目的思想家”。德國法蘭克福學派大師哈貝馬斯也認為,福柯是對時代精神影響最持久的人。
關于本書
在這本書中,福柯深入闡釋了現代社會中知識與權力的關系。他認為,現代社會是一種規訓社會,權力能夠進入人心,自動運行,進行更加嚴密的控制。知識和權力互相生產,一體兩面,人在其中被剝奪了主體性。知識與權力的關系是福柯一生中最偉大的發現之一。這本書作為福柯的代表作,奠定了他在學術史上的崇高地位,是一本不可不讀的經典作品。
核心內容
本書的核心思想是:傳統的權力只能控制人們的肉體,而無法控制人的思想。它只能通過殘酷的刑罰來恐嚇人們,從而獲得人們的服從。而現代社會的權力,卻化身為知識,讓我們主動認同它,遵守它。我們處于控制之中,卻自以為是自由的。這種權力控制無聲無息,卻更加牢固,也更加成功。這本書會讓我們對現代社會運行機制有一個更加深刻的認識。
點擊查看大圖,保存到手機,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一、關于傳統社會與現代社會
要理解福柯的理論,首先要區分一對概念:傳統社會和現代社會。傳統社會和現代社會之間的演變有一個專門的詞來形容,叫“現代化”。歐洲是世界上第一個實現現代化的地方。在他們的現代化之路上,有幾個重要的里程碑。
首先,歐洲經過了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教會對人們的思想束縛被打破了。人們開始運用自己的理性,來追求真理和幸福。工業革命帶來了大機器生產,人們發現了科學技術的強大力量。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建立了現代民主政治。
在主流觀點中,現代化是一個高歌猛進的歷史進程。因為現代化,科技進步層出不窮,社會面貌日新月異,生活水平節節高升。進步主義者們相信,在理性和科學的指導下,我們最終能夠建設起一個自由、民主、繁榮的烏托邦社會。
但是在具有強烈批判色彩的哲學家那里,事情并不這樣簡單。他們對現代所標榜的理性、科學和進步觀念進行深入的反思和批判。德國大哲學家尼采曾有個著名的觀點,文明是對人性的壓抑,這個觀點深刻影響了福柯。在尼采看來,人們雖然從上帝的權力中掙脫了出來,但是理性和科學卻更加徹底地剝奪了人們的自由和激情。
隨著現代化程度的加深,這種壓抑和剝奪越來越嚴密了。社會的管理者們不僅要利用理性與科學來改造自然,還想拿來治理社會的方方面面。這種嘗試,最先在監獄中取得了成功。通過對酷刑和監獄歷史的分析,福柯敏銳地洞察了現代社會中權力運行的秘密。
二、關于規訓社會
福柯發現“規訓社會”的一個突破口,是18世紀英國哲學家邊沁所設計的監獄模型。這是一種“全景敞視監獄”,簡單來說,就是一種新式的圓形監獄。
監獄由一個中央塔樓和四周環繞著的單人牢房組成。站在塔樓上往犯人的牢房望過去,犯人的一舉一動都看得清清楚楚。但站在牢房中,只能看到中央的塔樓。塔樓里沒有燈光,沒法確定塔樓里到底有沒有獄警。
如果你是被關在牢房里的囚犯,一種被監視的恐懼會進入你的內心,時時刻刻提醒著你老實點。這個圓形監獄的厲害之處,就是能夠讓犯人自我監督。就算獄警不在,也不敢輕舉妄動。權力現在不需要人手來實施,也可以自動運行了。這個權力在人們內心自動運行的過程,就被福柯稱作“規訓”。
在福柯看來,現代社會本質上是一個規訓社會。它不需要真的懲罰人,就能讓人變得服從。它也不需要一直緊盯著每個人,就能讓每個人時時刻刻都接受它的指導。所以現代社會中,權力變得更加隱秘,也更加有效了。
就像有學者指出,網絡實名制最大的作用,并不是方便追查那些真正的犯罪分子,而是讓我們普通人能夠自我監督。當你意識到自己可能會被執法者看到的時候,你就不得不對自己的言行考慮再三了。
福柯觀察到,在現代化進程中,這套來自監獄的權力運作機制,逐步擴散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學校、軍隊、醫院等等地方,都建立在這套科學的權力運作機制上。比如在學校中,也有這么一套訓練學生的系統。原本充滿個性的孩子,在考試和紀律的流水線上,慢慢變得千人一面,失去了創造力。
三、關于“抑制性權力”與“生產性權力”
在揭示知識與權力關系之前,我們需要區分兩種不同的權力:“抑制性權力”和“生產性權力”。德國著名的思想家馬克斯·韋伯給權力下了一個定義,權力就是當你受到反對的情況下,還能夠實現自己意愿的能力。這是一種抑制性權力,也是很經典的,比較符合我們常識的權力觀。比如小時候你想看電視,但是媽媽不允許你看電視。這個場景下,你的媽媽相對于你,是有權力的。她的意愿壓倒了你的意愿。
但是福柯指出,在現代社會中,這種“抑制性”的權力越來越難以奏效了。因為它必然伴隨著對別人意志的直接壓迫,而誰會愿意被別人驅趕呢?他敏銳地觀察到,一種更加隱蔽、更加有效的“生產性權力”變得越來越普遍了。它最大的特點,就是權力披上了知識的外衣。比如當你想買某款手機時,卻聽了身邊電子產品達人的建議,買了另一款。在這個情境中,這位電子產品達人對于你,行使了權力。只不過,這種權力不是逼迫你改變了選擇,而是你最后的決定完全是出于自愿的。改變你想法的,不是他這個人,而是他所掌握的知識。在這里,知識生產了權力。
四、關于知識與權力的關系
首先,知識生產了權力。福柯指出,知識俘獲了人的心靈,改造了人的身體,讓人主動認同權力的控制,甚至樂在其中。文藝復興時期的英國哲學家培根曾經說過這么一句話,叫“知識就是力量”,Knowledge is power。在英語里,knowledge既可以表示“力量”,也可以表示“權力”,如果從福柯的角度來解讀這句話的話,那就應該是:“知識就是權力”。
與此同時,權力也生產了知識。福柯所說的知識,并不一定是正確的知識。福柯認為,所謂的知識,只不過都是權力的產物。從宗教掌管的知識,到科學家掌管的知識,在福柯看來,的確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但是本質上并沒有進步可言。在福柯這里,人只是權力與知識作用的對象。人不是主體,而是客體。在福柯的世界中,沒有主體。沒有主體來實施的權力,是無法反抗的權力。只要人生存在這張知識與權力的網絡中,就無法擺脫被規訓的命運。他的這一觀點很有批判性,但也有些極端。
五、知識與權力的關系對現實世界的影響
知識在人際網絡中不斷地延伸,生產著權力。這樣一層一層地影響下去,就形成了一個個鏈條,最后編織成一個權力和知識的網絡。權力隨著知識一起,在人與人之間流動了起來。傳統的權力,是金字塔式的,中心式的。而知識生產出來的權力,是網絡化的,去中心的。福柯稱它為“彌散的權力”。
在這樣一張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的網絡里,我們受到來自四面八方的影響,被各種各樣的權力操控著,卻還以為自己是自由的。知識對人們的規訓和指導中,最令人嘆為觀止的案例之一,應當是鉆石的營銷。“鉆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這句廣告語,直到今天依然膾炙人口。有人說,鉆石是20世紀最精彩的營銷騙局。
如果從實用的角度出發,福柯的理論同樣可以有很大的啟發性。比如,在創投領域,學會“講故事”才能打動投資人。互聯網興起之后,“意見領袖”群體崛起,因為他們掌握了知識。
權力生產知識,這里說的知識是包括各種觀念、見解在內的廣義的知識。為了獲得人們的認可和信任,這些知識都會被它們背后的權力包裝成客觀真理的樣子。19世紀,宣揚黑人低劣的顱相學的盛行,跟種族主義的醫生和莊園主的大力宣揚是分不開的。種族主義者的權力生產知識,推廣知識。只要符合他們的利益,他們就可以把謊言像真理那樣傳播。
權力生產知識,也因為是權力決定了,哪一種理論可以被人知道,哪一種說法被權威的聲音判定是正確的。因為個人的眼界和智力是有限的,在大多數時候,我們只能憑借外界的指引來決定相信什么,不相信什么。當人們身處在某一種權力系統下,能獲取到的知識其實是被預先決定了的。包括像“進化論”這樣的科學理論,也是在科學占優勢的學校和社會中才得到大力的推廣。
福柯并不在意這些學說到底誰是誰非,他要揭示的,就是我們所接受的知識,是權力作用的結果,而并不是正確戰勝了錯誤的結果。這一點,在科學前沿問題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金句
1.知識俘獲了人的心靈,改造了人的身體,讓人主動認同權力的控制,甚至樂在其中。
2.權力隨著知識一起,在人與人之間流動了起來。知識生產出來的權力,是網絡化的,去中心的。福柯稱它為“彌散的權力”。
3.權力決定了哪一種理論可以被人知道,哪一種說法被權威的聲音判定是正確的。當人們身處在某一種權力系統下,能獲取到的知識其實是被預先決定了的。
4.人是萬物的尺度?在福柯這里,人只是權力與知識作用的對象。人不是主體,而是客體。
5.沒有主體來實施的權力,是無法反抗的權力。只要人生存在這張知識與權力的網絡中,就無法擺脫被規訓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