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曹風.蜉蝣》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憂矣,于我歸處。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憂矣,于我歸息。
蜉蝣掘閱,麻衣如雪。心之憂矣,于我歸說。
【簡釋】
1.蜉蝣:一種壽命極短的蟲,其羽翼極薄并有光澤,生命一天,朝生暮死
2.楚楚:鮮明的樣子。
3.采采:華麗的樣子。
最初讀《詩三百》這首《曹風.蜉蝣》之時,年齡尚小,只覺得蜉蝣這種昆蟲好美,看,衣裳楚楚,衣服采采,還麻衣勝雪,美好的詞兒都給了這小小的蜉蝣啦。不過這詩有四句“心之憂矣”,大抵這詩的基調也是不快樂的了,那時覺得人生美好又漫長,每天有冰淇淋,有糖果,有小伙伴一起玩,哪里還會“憂”什么呢?
1.
以后也讀了很多遍《蜉蝣》,都是讀過就過去,當歌唱,日子明媚著,哪里還會去傷春悲秋,感慨抒懷呢。
直至前不久,去看了BBC地球影業出品的《地球:神奇的一天》里,成龍滿懷深情的旁白:“蜉蝣會在河底沉睡三年,蟄伏很久后孵化。在夕陽時分,那條河上同時有500萬只蜉蝣一起孵化。一旦孵化,馬上就開始一場盛大的求偶舞會,交配、產卵、死去,生命只有一天。中國有句古話,‘浮生一日,蜉蝣一世’,這是經典傳統的東方哲學思想,我們感受到一生的短暫”。那一刻,覺得不是在看BBC片子,仿佛在聆聽中國古老先哲智慧話語的紀錄片,成龍的聲音在此處也極富韻味。
彼時,想起的就是這首《曹風.蜉蝣》,受了些觸動,勾起了些人和事,竟有些熱淚盈眶了,因著小小的昆蟲。
再去了解蜉蝣,原來俗稱“一夜老”,西方稱為“五月之蠅”。蜉蝣本是一種渺小的昆蟲,生長于水澤地帶。幼蟲在水中孵化后,繼續在水中生活一年到三年,待成熟階段,爬到水面的草上,蛻殼變為成蟲蜉蝣,這是第一次蛻殼,接著再蛻第二次殼,才能振翅高飛,尋找配偶,在空中飛舞著交尾產卵,完成其物種的延續后結束生命,這一切都在3個小時左右完成,之后疲倦的停下來死亡。這幾個小時的生命中,蜉蝣忙忙碌碌,因其口腔不發達,完全不飲不食。
所以說,蜉蝣的一生,一般都是朝生暮死。蜉蝣又是一種那么漂亮的小蟲。它身體柔弱,卻有著一對相對其身體而言,顯得很大、完全是透明,薄如蟬翼的翅膀,可謂白衣勝雪,身體尾部還有兩條長長的尾須,飄舞在空中時,愈顯得它小小的身姿飄逸輕盈。蜉蝣在日落時分成群飛舞,繁殖盛時,死后紛紛墜落地面,似落英,似黃花。這小東西的死,給人一種死而靜美,乃至驚心動魄之感。
2.
這樣倏忽而來,倏忽而去的生命,想必也是先民為之感嘆的原因之一。草,木,蟲,魚在遠古先民的意識里也都不是獨立存在的,人的生命也如露水,蟲兒般短暫即逝。蟲兒不思不想,人呢,脆弱的心靈,免不了觸景傷懷,感物悲心。我們羨慕著古時的一草一木,一花一蟲,它們在古人眼里都是那么的美,美好的歌兒來唱誦,美好的詞兒而來贊嘆。光彩琉璃的今日,多久了,我們沒有聞聞自然的花香,聽聽蟲兒的鳴叫。看到一滴露水,和晨起的白霜,是否也會而怦然心動了呢。
《詩三百》中,曹風只有四首詩,《蜉蝣》是其中的一首。曹,是公元前十一世紀周的分封地,后為宋所滅。關于此詩的背景,《毛詩序》以為是諷刺曹昭公的奢侈,后人有贊同也有不贊同的,以蜉蝣來諷刺國君的奢侈,或許有點不妥。不過從曹國的特定背景來看,一則其地多湖泊,適宜于蜉蝣生存,一則其國力單薄,處于大國的威逼之下,這里的士大夫也許因此對人生更多憂懼和傷感,所以借蜉蝣而感嘆前途渺茫,人生短促。
《本草綱目》里,李時珍說:或曰,蜉水蟲也,狀似蠶蛾,朝生暮死。對于任何生命來說,這朝生暮死都是殘忍的的詞語吧。如此,對人生,對生命,對時光的思索和追問,千百年來就是一個永不寂滅的話題了。
三國魏曹孟德的《短歌行》膾炙人口: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至今很多人在特別的際遇里,都會想起這首詩,借以抒懷,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同樣,三國魏的阮籍《詠懷詩》之七十一,寫木槿花、蟋蟀、蟪蛄、蜉蝣這一系列短壽的生物,它們在世間各自的聲與色,最后也感嘆說:“生命幾何時,慷慨各努力。”
3.
蜉蝣展翅飛舞,衣裳華麗真鮮明。心里好生煩憂,哪里才是我的歸宿?
蜉蝣振翅飛舞,華美鮮明好衣裳。心里好生煩憂,哪里才是我的歸宿?
蜉蝣破土而出,潔白如雪似麻衣。心里好生煩憂,哪里才是我的歸宿?
相比較于蜉蝣的朝生暮死,人生百年,在造物主面前也不過是蜉蝣一世。蜉蝣這獨特的生命特征,也走進了蘇東坡那首名作《前赤壁賦》,這篇文寫于蘇軾一生最為困難的時期之一,貶謫黃州期間,文中寫到“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碧K東坡感慨著人在浩渺宇宙間茫然不知所之的感受,也可看出他豁達淡然的人生態度。
生與死,是人的宿命。但“死亡對真正的詩歌而言從來不是生命的絕唱?!薄厄蒡觥愤@樸素的民歌,引發了后世的哲思,當屬莊子所說: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于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
后世歷代文人騷客,也莫不是承接了莊子的衣缽,給出詩意的回答,我想還是是蘇東坡的《前赤壁賦》吧。“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只有將自己融入這廣大浩渺的自然中,隨順這生命的河流,便可獲得永生。
浮生一時,蜉蝣一世。莫不是萬物生靈給我們的啟示。
人生太短,只夠相愛。感謝您的閱讀,請點亮?,照亮彼此。
往期《詩經》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