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這部由楊荔鈉自編自導(dǎo)的電影,最大的特點,就是跳過哺育兒女這個時間段,沒有聚焦復(fù)雜家庭的關(guān)系,亦沒有展現(xiàn)媽媽奔波于生活,撐起一片天收拾一地雞毛的辛苦付出。影片把媽媽這個角色定位在花甲與耄耋之年,直接切入人生“病老”這個的主題。
影片打破常規(guī),不以沖突、跌宕起伏的劇情來吸引觀眾;而是平緩真實守著進步條一點一點詮釋親情。由奚美娟和吳彥姝飾演母女,這對“黃金搭檔”精湛的演技,引起觀眾們的共鳴,感嘆老母親的堅韌被深深折服。
影片中這個知識家庭成員簡單,65歲女兒馮濟真曾是大學(xué)老師和85歲的母親相依為命。雖然偌大的屋子只有兩人,但她們并不孤寂,傲嬌的老頑童媽好美麗優(yōu)雅,喜歡閱讀書籍;女兒每天做義工兼照顧母親的起居飲食。她們彼此相愛,打理的院子鮮花燦爛,果蔬青翠。日子過得規(guī)律、平和又充實。
然而這樣的日子卻被打破了。女兒在多次出現(xiàn)了幻聽后,去醫(yī)院檢查確診為阿爾茨海默病,遭受打擊她默默流淚,開始為母親日后作打算。女兒教母親使用廚具,將存折轉(zhuǎn)移到母親名下,并將母親送入了養(yǎng)老院。她要趁自己癥狀輕微時,完成父親的考古書稿。
但在家活泛自由慣了的母親不愿呆在養(yǎng)老院,找借口回來了。女兒不得以只好向母親坦白自己的病情。母親沒有驚嚇,以一句:每個媽媽都是一頭母狼,保護幼崽是天性,寬慰女兒勇敢面對。原來無論年紀多大,媽媽依舊是媽媽。哪怕羽翼褪了毛也要為孩子遮風(fēng)擋雨。
母親轉(zhuǎn)而照顧起女兒,她每天鍛煉身體,深知首先自己要健康,才能陪伴女兒時間更久一些。女兒內(nèi)急回家沒帶鑰匙,母親毅然用工具砸開玻璃,爬進去打開。女兒憋不住,留了一地黃漬,從衛(wèi)生間出來狼狽不堪,母親張開懷抱安撫她,女兒像個孩子委屈地哭泣。殊不知眼色溫柔母親,其實內(nèi)心波瀾起伏,那是面對病情變異之快的無力和心痛。
女兒病情繼續(xù)加重,性情大變古怪任性,甚至?xí)闫茐模瑫r常忘了母親是誰。半夜出走,說要回家。八旬的母親在后面追趕,生氣、無奈、心酸。但她不抱怨,不失控,追趕上時遞上冰淇淋,說自己是媽媽。試圖用冰淇淋的甜,媽媽愛來喚醒女兒的感知。一路走來,肩負一個母親的職責(zé),堅強、樂觀、豁達,整部片充滿著溫暖和艱辛。
人人都希望自然的老去,小時候看媽媽的皺紋,覺得很美,期待遙遠長皺紋的未來。于“老病死”這樣的主題,我作為尚在“生”的過程中彷徨的“年輕人”,似乎很少思考。而今我們的父母邁入老病交加之時,需靠在我們肩上,而我們自身開始承受青春流逝的苦惱。由此少了當(dāng)初他們哺育我們時的耐心和關(guān)懷。愛是相互的,面對逐漸衰老的父母,我們將這些饋贈的愛送回,才能照亮的他們。
《媽媽》這部電影在表達母愛的同時突顯“病老”這個問題。“病老”這是自然規(guī)律,關(guān)鍵是人們對待“病老”時的態(tài)度。坦然,接受、面對、不抵制、不頹廢是好的舉措。尤其像阿爾茲海默癥,年齡趨于低齡化,且人數(shù)越來越多。當(dāng)大腦背叛了我們,手和腳不聽使喚,連這記憶也隨風(fēng)而去,只剩空殼。那么只有愛你的人替你來完成,保持你的體面或者讓你體面的離開。就像片中的母親一樣,哪怕患帕金森的她手不停地顫抖,自己服完按時再給女兒喂服。
影片開放性的結(jié)尾意味深長,母親身著旗袍推著輪椅中的女兒,走向漲潮的海邊。母女倆開心笑著跳著。人的生命本是千萬條細小的溪流組成,最終會歸于大海。媽媽的愛就是無邊無際的海,既來一場,便渡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