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知道金華的雙龍洞,還是兒時學了葉圣陶先生的《記金華雙龍洞》后知道的。葉先生用樸實無華的筆墨給我的生命中第一次烙下了雙龍洞的印跡,那時的我還是一個長在北方農村的懵懂的孩子,不敢奢望去看看,只是心中有些憧憬罷了,這些憧憬也被歲月慢慢的剝蝕的支離破碎了。
2011年5月,因為一些私事的緣故,我去了趟金華,有幸游覽了雙龍洞,終于在二十年后,圓了自己兒時的游雙龍洞夢想。
5月8日下午,我和從杭州匆匆趕來的表弟從駱家塘打車沿著當年葉先生走過的道路向雙龍洞進發。那天風和日麗,天氣清朗,透過車窗往外看,滿眼盡是一片翠綠,那生命的顏色將整個金華包裹其中,讓我們感受到這座被稱為“中國最宜居城市”勃勃生機。人們常說綠色是“希望”,那么這也該是一座“希望之城”吧!
大概過了二十分鐘,車子駛到了北山腳下。北山算不上是一座高山,然而卻顯得那么嫵媚秀麗。如果要將北方的山和金華山做一個比較,那我只能說,北方的山就是一位健碩的北方大漢,而金華的山便是一位可人的江南采蓮的女子。大漢較之女子,各有各的姿態,各有各的韻致。
車子終于是到了售票點,我們迫不及待的賣了票就進入景區。
一座座不算高大卻很秀麗的山峰,遠遠近近,撲面而來。時值五月,那漫山遍野的綠刺住了我的眼睛。那滿目的綠色雖然在我未進景區之前已淺嘗過了,可實實在在的去用眼睛去觸摸這無盡的綠色時,還是讓我心頭一震,我震驚于這一片無垠的綠,這一片純粹的綠,就那么生機勃勃的呈現給我。心中不禁又羨慕起金華人,每天都生活在綠色中,每天都是充滿生機和希望的每一天。
不覺又向上走了十幾米,一塊大石頭擋在眼前,石頭上面鐫刻著“雙龍勝景”四個字,蒼勁有力,據說這四個字是明太祖朱元璋題寫的,我不太懂得書法,但透過這幾個字,我依稀能想到當年的一代帝王被眼前的美景所折服的樣子。
拾階而上,前面出現了一片較寬闊的小廣場,廣場一側,有清澈的溪水淙淙而下,高大的樹木倒映其中,鳥語花香。正面映入眼簾的是一塊高約兩三米,長七八米的長方形石壁,上面是用正楷鐫刻著的葉圣陶先生的《記金華的雙龍洞》,筆體端莊而嚴肅,恰似葉先生的人格寫照。當年葉先生游覽雙龍洞的時候可能怎么也沒有想到,他的那篇記載心靈被大自然震撼的文章,如今會被鐫刻在這里,也成為了一道不滅的風景。我不禁問自己,是雙龍洞美好的風光成就了葉先生的千古文章,還是葉先生的千古文章成就了雙龍洞的不衰盛名?我在這個石壁前留了影,只想和先生走的再近些罷了。
離開小廣場繼續沿著石階向上走,兩旁的風光之美自不用多說了,終于是來到了雙龍洞。
雙龍洞分外洞、內洞。還未進洞,就感覺到一股清涼迎面而來,我們緊走幾步,來到洞中,真是有“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涼”之感。四下觀望,第一感覺是如入仙境,第二感覺是目不暇接,第三感覺就是鬼斧神工,第四感覺就只能是不可言喻了。外洞十分開闊,大概可以容納千人,涼風習習,古詩有云:“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涼”,真是切切的很。石壁上安有各色彩燈,亮堂堂的照在洞中,現出一派斑斕,亦真亦幻,仙境怕也不過如此。
隨游人繼續前行,走過一座只能容一人過的小橋,經過第一道檢票處,就要進入內洞了,這進入內洞的獨特方式恐怕會是每位游客都終身難忘的。
內外洞有巨大的石屏相隔,僅通水路,水路長十余米、寬三米多。內外洞的相隔與相通,形成了雙龍洞最鮮明的特色。石屏下面是潺潺的的小河,清澈無塵,水底的細沙被燈光一照,發出粼粼的光芒,仿佛水中沉著的是顆顆的珍珠。游客要進入內洞,必須平臥在小船之內,由人牽引入內。我和表弟平躺在一條小船里,感覺那萬鈞的石壁就貼著鼻尖而過,當時真是驚出一身冷汗。表弟笑我鼻子太高,說我的鼻會被石壁掛掉,所以,進了內洞第一件事就是摸摸鼻子,慶幸還在,真是有驚無險。有古人作詩“千尺橫梁壓水底,輕舟仰臥人回溪”,想必這種獨特方式從古就有吧。
告別剛才的余悸,我才仔細打量內洞,這真是算的是別有洞天,抬頭仰望,有一條青色鐘乳巖紋自東北洞頂蜿蜒而來,另有一條黃色鐘乳石自西北俯沖而至,龍狀清晰可辨,形象逼真,似乎要一飛沖天。正是有了這兩條龍形鐘乳石,才有了雙龍洞的名字。再往四處看,到處怪石林立,或從洞頂直插入洞底,或峭楞楞突兀在前,或半懸于洞中,似乎搖搖欲墜。最讓我喜愛的還是那石徑一旁的流水,在這幽深的洞內發出的聲響竟然也少了露天在外的噪雜,多了幾分空靈,似天籟之音,滌蕩人的心靈。
我們沿水而上,也不知道拐了多少個彎,走了多少石階,猛然聽到一陣轟鳴,如陣陣戰鼓,響徹山洞。導游說前面就到了冰壺洞瀑布了,大家頓時有了精神,爭先恐后向上奮力攀登,終于瀑布就在眼前了。
眼前呈現出一條寬約5米,高約10米的瀑布,如一條澄凈的白練自上而下,擋在了游人的面前,水聲轟隆,如萬馬千軍在戰場嘶鳴。四周飛濺的水珠時不時的和游人們來一個親密接觸,空氣中彌漫著山泉的幽香,真想捧一掬水在手里,感受一下它的清涼,品嘗一下它的冰爽呀!
在瀑布前逗留了十幾分鐘,我們就繼續向上前行,然后出口就到了。等我們出了出口四周一看,才發現已到了半山腰了。原來這雙龍洞竟然是從山下盤旋蜿蜒到山腰,并不是直通通向前的。我真是感慨這大自然的魅力呀,既讓人們有了攀登山峰的那份艱難,又不忘在曲折中給人以美好的享受,這么一片美好,竟然藏在一座大山的腹中!
出了雙龍洞,游人們又朝“桃源洞”進發。這“桃源洞”據說是晉代的修道者黃初平修煉的地方,相傳“叱石成羊”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能有如此美妙的傳說,我想這地方自然也是別有一番風致的。
我和表弟商量了一下,決定不去“桃源洞”了,雖說有些遺憾,但是卻給我們留下了一份美好的憧憬,我們相約有機會再游“桃源洞”。
人每到一處游覽必然貪勝心切,反而把享受美景變成了走馬觀花,累了心志,卻無所得,何不就一處美景盡情去領略,盡情去享受,這才是游的真諦。想起了賈平凹的《三游華山》中的幾句話,“如今不去上山,山的美妙永遠對我產生吸引力。如東西不可一次飽享,慢慢消化才是,花愈是好,與人越親近;狐皮愈美,對人越有誘力,但好花折在手了,香就沒有了;狐皮捕剝了,光澤就沒有了”。
這幾句話真是很有道理,游山如此,人生何嘗不是如此。在千辛萬苦尋得一點小幸福之后,總不能就此而滿足,應該給我們再留下一點新的希望,人才活的有點動力。每天都有一個新的希望在前頭向我們招手,我們就不會失去活著的勇氣和力量,人生就是一次次希望延續的過程,所以我們要走好人生這個旅程的每一步,讓我們的人生之旅每天都有一個希望在等著我們。
這就是我這次游雙龍洞的一點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