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朋友,我非常誠摯的邀請您一起來推動喜耀文化教育基金,為中國的教育共同出一份力。
我真誠的為喜耀文化教育基金向您籌款,您可以購買喜耀文化教育基金贊助卷680(HK$800),亦可為喜耀文化教育基金陏喜捐款,只愿我們能共同來推動這一文化事業。
同時,也誠摯邀請您于2018年1月1日晚上來香港參加法住機構「喜耀生命」第27屆高階同學為「喜耀教育文化基金」舉行慈善籌款晚會,參加我們高階同學的成長鍛煉匯演,您可以購買 晚會餐卷800元(Hk$980),來感受喜耀文化的力量,感受成長的力量,感受中國文化的力量。
讓經典回歸生命,讀書長養性情!我們這一輩,一起努力!最后,再次為您共同推動喜耀文化教育基金表示最誠摯的謝意,我愿為此不斷努力,愿大家支持我,謝謝!
一年前,遵循著自己內心的指引,離開了家里安逸舒適的生活,離開了深愛的丈夫和我寶貝的兩個女兒,帶著小兒來到了離家千里之外的義烏,參加義烏仁智師范親子班的學習,在這里,和一群像我一樣關注并重視孩子早期教育的媽媽們一起,每天誦讀經典,并通過學習早教理論以及使用讀經寶寶教具而給予孩子最恰當的教育。
有朋友表達過無法理解我為什么要這么做?這一年,我也反復地問過我自己,為什么?難道真的只是當初自己所渴望的,為了把兒子教育成才?為了解決自己在教育上遇到的困難與問題嗎?如果是那樣,那何必要跑那么遠啊?
一年,在這里經歷的近四百個日夜,有收獲有付出,有淚水有歡樂,更多的是無法一言道出的辛苦、感動、困擾、快樂、疲憊、幸福等等的各種感受!
一年的學習,在教育的理念與實踐操作上,自己獲得了長足的進步,我不止能從容面對自己孩子的教育,同時還能通過面對學堂里十幾位媽媽們的孩子,而對于孩子的性情教育有了深刻的領悟。
在這里,通過真誠開放自己,用心感受她人,與這些媽媽們建立了深厚的情誼,收獲了一批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姐妹。如今的我,對于自己,已經有越來越清晰的認識,對于未來,也有越來越堅定并明確的目標和方向。
在這期間,對我觸動最大,影響最深的,是參加香港霍韜晦教授創辦并親自主持的「喜耀生命」課程。
霍韜晦教授是第二代新儒家唐君毅的弟子,是第三代新儒家的代表。
三十幾年里,為中國傳統文化奮斗,開創喜耀性情教育,用傳統文化精神和力量撥開當代人的迷霧,接引當代人的慧命,推動中國文化的真正回歸。
這位白發蒼蒼的老人,至今仍舊在協助每個生命真正成長,讓每個生命都成為頂天立地的棟梁,為中國文化留下最寶貴的一脈,留下最寶貴的種子,讓我們看到文化的希望,看到中國教育的希望。他一生只做一件事——守護中國傳統文化。
他成立法住機構,開創性情教育,創立喜耀教育文化基金,從孤軍到雄獅,將傳統文化事業推廣到全球,如今,除了在香港有喜耀教育基地,在中國大陸、新加波、馬來西亞等地也有相應文化教育機構。
正是通過「喜耀生命」初階、進階課程的學習,才使我真正看到了自己,看到了我的封閉、孤傲與無知,看到那個被父母、被丈夫保護、照顧得很幸福安樂,卻不滿足、不知感恩、不懂回報地很自我的我!
曾經,我以為自己是個溫柔的女人,在霍教授的循循指引下,我才明白,自以為是地溫柔并不是真正的溫柔,女人的柔情,難道只是洗洗碗,拖拖地,做做家務嗎?那不是女人的柔情,相反,其實早已被這些瑣碎的家務消磨掉了我的柔情。
是教授讓我明白了,我必須走出那個封閉的小我,必須打開自己,擴充自己的胸懷,學會主動去付出,從自己的身邊開始,懂得感恩父母,感受愛人,關懷子女。唯有先把自己,把自己的家人安頓好,才能擴而充之,有能力,有更多的承擔,去關愛別人!
人只有不斷成長才會成就那個更好的你!不要怕艱難,不要怕辛苦,成長多一點,信心就會增強,“仁者無敵”,因為真正的敵人是自己。人生永遠在學習,永遠在自我開發,越開發,生命越有體會,有體會,才不是空談。
接下來一個半月的時間,我將接受喜耀生命課程高階的鍛煉,為喜耀教育文化基金籌款。
「喜耀教育文化基金」于2000年在香港獨立注冊,并獲得香港政府批準成為可接受慈善捐款之免稅團體。
至目前為止,主要用于籌建或主辦中、小學校及幼兒園,或其他基礎性教育事業,亦支持《性情文化》雜志的出版,每年在香港籌辦多項「性情教育」活動,性情歌曲音樂會,并贊助學術研討會及性情教育出版書籍等,成果豐碩。
霍韜晦教授在法注機構二十四年主題演講《時代的使命,生命的開通》一文中講道: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為山九仞,始于一簣,成長總要由一個開端開始。從歷史的角度來說,24年只開了第一步,很短。
人生不滿百,百年只是一瞬,何況24年?但24年里能鋪下一塊基石,讓后人可以在這基石上踏上去,那便不簡單;一塊又一塊的基石,便變成一道路、一階梯;走在前面的和走在后面的便相連不斷,使人有信心通向未來。
但能否實現理想,當然不是我們今日能夠決定;但我們知道,我們有信心。我們的信心不但來自先行者的開拓,還來自大家的參與。
我們知道人有原始的向善、向上的一念,人不會放棄自己、不會糟蹋自己,總會珍惜自己有生之年,去學習、去成長,以提升自己生命的價值,這才沒有白過一生。
所以我們知道什么是輕,什么是重?什么我們不需要計較?什么我們要爭取?人必要張開眼睛,看得大也看得遠;將心靈打開,才能夠看到不朽的事業、不朽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