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秋天的美國硅谷,楊致遠和大衛費羅創辦的暫時還未命名的網站訪問量已經達到100萬人次,直到1995年4月他們才成立自己的公司Yahoo!而且Yahoo!公司還是全球第一個在互聯網買廣告的公司,開創了歷史的先河。
但是在中國大陸,1994年4月20日是一個歷史性的時刻,中國通過一條64K的國際專線,全功能接入國際互聯網,這成為了中國互聯網時代的起始點,中國的互聯網時代從此開啟。
這個時代給每個人的會議是不同的,整整22年,世界變化實在是太大了。那會兒還不會有人想到在網上購物,發布信息,聊天交友,甚至大熱的大數據、云計算等等。而現在,這都已經成為稀松平常的事情了。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
一說到中國互聯網界,就不得不提BAT和四大門戶(新浪、搜狐、網易、騰訊)網站,也不得不說他們的創始人。1994年BAT和四大門戶的創始人都在做些什么呢?
1994年剛接入網絡服務的時候,馬云30歲的生日還沒過,他在1992年創辦的海博翻譯社才剛剛達到營業收入和利潤持平,這一年來自西雅圖的外教比爾和馬云聊到互聯網,馬云開始接觸到互聯網,并開始尋找機會開始創業。直到現在號稱最有錢的處女座男。
十年后,馬云創立的第三方支付平臺支付寶上線。20年后的阿里巴巴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正式掛牌上市。
而李彥宏,在1994年時候,他還是美國布法羅紐約州立大學計算機系的大三學生,在松下實習三個月之后,又學習一段時間,收到華爾街一家公司道瓊斯子公司
的聘書。在華爾街的三年半時間里,李彥宏主要負責的是更新金融新聞,并先后擔任道瓊斯子公司的高級顧問,華爾街日報網絡版的金融信息系統設計人員。
在華爾街呆了三年半,李彥宏去了硅谷的著名搜索引擎公司infoseek(搜信)公司,那時候百度還只是停留在李彥宏的腦海里。
5年之后的1999年,李彥宏才回國創立了百度。
1994年的馬化騰還是一個23歲的少年,剛剛從深圳大學計算機專業畢業并進入到深圳潤迅通訊發展有限公司做編程工程師,并一做就是五年時間,五年時間
里,他專注于尋呼機的開發,并升任開發部主管。直到四年后的1998年,馬化騰才和他的同學張志東合資注冊深圳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
BAT三巨頭里面,只有李彥宏有留洋經歷,但是在其中三人里,數學成績最差的馬云公司市值卻是最高的,馬云的能力確實讓人驚艷。
丁磊只比馬化騰大不到一個月,但是不同屬星座的他們倆性格截然不同。在創業的路上,也是不一樣。
早于馬化騰的騰訊,丁磊在1997年5月創辦網易并占有50%的股份,很快在2000年掛牌納斯達克掛牌上市。相對來說,丁磊的創業之路更加艱辛。社會對他的評價是耐得住寂寞的讀書人,敢于歸零。頗有點像十年哈佛校長Neil
Rudenstine(譯名陸登庭)。
都是93屆畢業生,差距怎么就這么大呢?不管是市值還是身價,騰訊完爆網易,除了在自制游戲利潤和相對較早的首富(2003年)外,丁磊似乎完全被馬化騰的風頭蓋過了。
1994年的張朝陽三十而立,正值意氣奮發,93年的他剛從麻省理工學院獲得博士學位之后,繼續深造博士后。并在94年擔任麻省理工學院亞太地區(中國)聯絡負責人。
四年之后的98年,張朝陽才推出搜狐產品,并將愛特信公司改名為搜狐,成為四大門戶之一。一直挺立,堅持不倒。但和比自己大了一個多月的馬云來比,現在的張朝陽是落寞了許多。
后來者有我們熟悉的京東的劉強東,小米的雷軍,360的周鴻祎,現在看來他們也已經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他們是新一代的大佬。
1994年的劉強東還在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專業讀大三,只是將更多的業余時間做兼職、編程。這一年,劉強東花錢給自己買了一款“大哥大”手機。
而雷軍應該可以稱為是大學時最富有的人,大學三年級就已經是百萬富翁,憑借著開發軟件賺到了第一桶金。1994年的雷軍已經是加盟金山公司兩年的人物了,并在金山軟件蟄伏了19年。直到后來2010年創辦小米,暫時按下不表。
和同為湖北佬的雷軍不同。1994年的周鴻祎被保送西安交通大學讀管理學院系統工程系研究生專業,1995年畢業。但是他說過一句話很出名:“成王敗寇的文化讓中國出不了喬布斯”。
當然還有很多很多互聯網業界大佬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他們是互聯網時代的滿天繁星,1994年的一代才是真正的圓月。他們趕上了好的時代,趁著互聯網的東風,讓我們在今天依舊仰望其成就和光芒。
互聯網的江湖里,他們依然是絕對的主角。
在我們感慨互聯網帶給我們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時,他們這些互聯網大佬年輕時的經歷同樣值得我們在今天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