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獨自一人,來到這個“池塘之底”。無法掩藏他內心的失落,但滿懷溫暖與信念的他任然平靜的走進了這群問題少年的世界,他就像是上帝派來拯救他們的天使。他是馬修,禿禿的頭頂,還有那意味著永不向生活低頭而微微上揚的嘴角,是對他最初的感觀。
這些都不是讓人省心的孩子,馬修來的第一天,孩子就鬧了個悲劇,科賓的玩耍戲弄,導致馬克森斯先生的眼睛受到了巨大的創傷,馬修也耳聞目睹了之前任職老師的抱怨,然而對這于些放蕩不羈的孩子們的無可奈何。他沒有退縮,他開始了與這些孩子磨合的時光,也正是這些日子,改變了孩子們,也點亮了自己的音樂生涯。
一個人,無論所處的環境,追求與目標都是不可缺少的,馬修強大的人格魅力感染了犟牛班般的孩子們,他的寬容和嚴厲,鼓勵與壓制都控制得當,他把自卑的派皮諾變得陽光可愛,他把自視清高的莫里奇變得謙虛平和。這種進退有度的教育體系是古往今來追求的完美教學模式。
小小的派皮諾讓人感到心疼,他弱小而默默承受著大學生的欺負,他坎坷的身世,都讓他變得無助與恐懼,當所有孩子寫理想時,他呆呆的,不知如何下筆。是馬修一次次的鼓勵,呵護,保護之下,派皮諾開始享受童年該有的快樂,以及應有的寵愛。這也是為何最后他離開學校,跟隨馬修的原因。他知道什么人對他好,什么人關心他。孩子們需要愛和理解。
然后馬修開明的教學理念與哈森校長的截然不同,哈森粗暴的教學方式容不下馬修。就這樣他被開除了,又是獨自一人,平靜的離開池底,謙謹恭良的他贏得了無數人的共鳴。派皮諾跟隨著他,去迎接陽光的洗禮,去尋找不老的春天。
或許我們匆匆的經過他人的世界,沒有驚心動魄,但總有那么些感動,待到發白之際,舉茶詳談,紛繁世界,讓自己駐足,漫漫光陰,但求無愧于心,默默相伴,回首盡是時光碎影。馬修就像那個織夢者,他將所有人性的美好都撒播給了那群孩子,他說自己是個不成功的音樂者,但他編排的那首曲子勾人心魄。他說他是個不成功的學監,但他推翻了哈森傳統的教育模式。
他來時無人知曉,離開時也不轟烈,但他留下的影響卻在人們心中扎根,他依舊追求陽光,追求夢想,所到之處便是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