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說過“沉沒成本”這個概念嗎?這個假期,我們就真真切切地感受了一番。
事情經過是這樣的:
這個小長假,父母從保定過來看我們。來時的高鐵車票就沒能買上,返程時也只候補到了兩張普通列車的票,用時雖然比高鐵要長了很多,但與坐汽車的時間相比也差不多,而且坐火車總要比汽車舒服一些嘛。
帶著這種心情,我們愉快地陪著父母來到了火車站,這時距離火車發車時間還有不到30分鐘。
十幾分鐘后,在候車大廳的二老發來微信:公告牌顯示列車晚點兩個小時三十分鐘。
“啊?!這怎么行?我去接你們,先回家吧!”
“不、不、不回去,不回去,兩小時很快的,來回折騰花在路上時間就差不多了,不回去了,在這等等就行。”
一個多小時后,老媽再次發來消息,列車公告再次延遲,這次是延遲了三個小時!
我決定不能再等了,打個順風車送他們回保定。可是他倆堅決不同意,理由是:都等了這么久了,再多等一會兒就到了,況且火車票的錢已經花了,再花更多的錢坐汽車實在不劃算。
就這樣,火車從最初的10點40發車,一直不斷延遲,先是2個小時,再延遲3個小時,然后又1個小時,半個小時,又半個小時。終于,下午5點半,通知檢票進站了!前后整整延誤了7個小時。老兩口回到保定的家已經是晚上8點了。
回來想一想,這不就是“沉沒成本”陷阱嗎?當然,我們的列車調度管理機構完美的扮演了它的推手角色。
沉沒成本(Sunk Cost)是指已經發生且不可撤銷的成本,無論是否繼續投入,這些成本都無法收回,通常是指人們付出的時間、精力、金錢等。
在古人那里也一樣,沉沒成本對曹操來說就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在曾國藩那里就是“過往不戀,當下不雜”的反思,總之都是帶有痛苦的記憶。
盡管很痛苦,還是應該跳出來啊。
經濟學中有一句名言:沉沒成本不是成本。意思是說,已經投入的成本,不應該影響決策者對未來的決策。然而,由于人們往往會考慮已經投入的成本,而不是未來的收益,所以沉沒成本常常會影響人們的決策。就像我父母這一次的遭遇,相信大多數人都經歷過。
現在知道了“沉沒成本”這個概念,下一次再面對決策時或許就會向更理智前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