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姜譚
己論導讀:沉沒成本在日常經常出現,不要因為沉沒成本而影響了理智決策。
講一個大家可能聽過的故事。
一次,印度圣雄甘地乘坐火車出門。當他一只腳踏進火車門時,不小心把一只鞋子掉到了門外。好巧不巧的火車剛好啟動了,現在出門撿鞋子看來是不行了。就在這時,甘地麻利脫下了另一只鞋子,往第一只鞋子掉下的地方扔去。
有人問他為什么要這么做,甘地回答:“如果一個窮人正好從鐵路旁經過,他就可以拾到一雙鞋,這對他而言或是個不錯的收獲。”
甘地這番行為,不僅漂亮的詮釋了沉沒成本的含義,同樣展現了對于沉沒成本的正確態度、方法。
沉沒成本的含義,我查了一下百度。
沉沒成本,是指以往發生的,但與當前決策無關的費用。人們在決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僅是看這件事對自己有沒有好處,而且也看過去是不是已經在這件事情上有過投入。我們把這些已經發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時間、金錢、精力等稱為“沉沒成本”(Sunk Cost)。
甘地的故事中,那只鞋子就是沉沒成本。
再舉個前幾天我自己的例子,上周我和十七去看電影,電影名我就不說了。電影放到三分之一時,十七已經昏昏欲睡,有點睜不開眼睛了。我問他要不要不看了,出去走走,畢竟不喜歡看的話,在電影院多呆一個多小時也無意思。
十七說電影票都買了,不能浪費了。于是我們兩個人便枯坐至電影結束。
這就是一個很簡單的沉沒成本例子。電影途中,我們有兩個選擇:一是忍受著看(睡)完;二是退場去做其他事情。而這兩個選擇下,我們都已經付了錢,其實沒必要再考慮錢的事,因為這筆錢已經“沉沒”了。
所以我們當時做的第一個選擇,并不理智。在拿不回錢的情況下,我們還賠了一個多小時進去。
我想告訴大家的就是,不要因為沉沒成本而影響了理性決策。重要的是需要考慮當前的成本和收益,至于以前和這件事相關的已“沉沒”成本就不要再考慮在內了。
剛剛在寫文的時候,看到了一則新聞,13日下午三點零二分,“葫蘆娃之父”胡進慶因病醫治無效去世,享年83歲。
不禁想到霍金、金庸等等,胸中縱有千言萬語,卻又難以言述,我滿腔哀氣也只能化為一聲嘆。
注:這次提筆也不知道能寫多久,不過上次突然想到要寫日記,到現在也堅持了近三個月了。雖說有些流水賬,但寫下來了也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