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鄒憬、王盛元《論語通解》為通解,綜合參考楊伯峻《論語譯注》,新編諸子集成之《論語集釋》,南懷瑾《論語別裁》,《四書章句集注》
原文:
1.9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通解:
曾子說:“慎重處理父母的葬禮,以虔誠的心祭祀祖先,這樣就能使民間的道德風氣歸于敦厚樸實了。”
筆記:
《論語譯注》譯為“謹慎的對待父母的死亡,追念祖先”,慎終:“劉寶楠《論語正義》引《檀弓》曾子的話是指附身(裝殮)、附棺(埋葬)的事必誠必信,不要有後悔。”這樣看來,為什么要“慎終”?是為了不后悔。那么問題來了,父母亡故后為什么會后悔呢?單單是葬禮沒辦好?明顯不是,所謂“生盡孝,死追思”,后悔的可能性是生前沒有盡孝。所謂慎終是指在父母、尊長晚年要盡孝,讓他們安度晚年。生不恭,死不敬。父母生前都不能把他們當一回事,死后更加不可能慎重處理葬禮了,更何談虔誠祭祀!這樣跟“民德歸厚”就根本扯不上了。
追遠不管是追念祖先還是虔誠祭祀,是否真的就可以“民德歸厚”?換句話說就是,追念虔誠祭祀什么樣的祖先才能達到“民德歸厚”的目的。
孔子做春秋而亂臣賊子懼。用編訂史書來記念先祖也是一種虔誠的祭祀追念吧,但恐怕任何一個亂臣賊子都不想自己在史書上被列入亂臣奸臣之列。如果祭祀的祠堂里全都是亂臣賊子,這民德能否歸厚?為何每次日本政府人員特別是首相大臣祭拜靖國神社都會遭打全世界人的反對?因此,這種追遠是追思祖先的賢德,或者說是追思賢德的祖先。“人從宋后羞名檜,我到墳前愧姓秦”,雖然現在很多人為秦檜翻案,認為他是趙構的替死鬼,但是今天秦檜的后人說起秦檜恐怕不是覺得榮耀而更多的是警示吧。
因此,這節可以做這樣的解釋:作為子女的要盡心盡孝,照顧好父母、尊長的晚年,作為父母、尊長的生前要行善積德,躬行禮德,給后世子孫留下一個好樣板。這樣社會就會趨于道德,民風也就慢慢歸于敦厚樸實了。
南懷瑾《論語別裁》認為:“終”就是結果,“遠”就是很遠的遠因,也即“一個人要想好的結果,不如有好的開始。”欲慎其終者,先追其遠,每件事的結果,都是由那遠因來的,這里我們可以引用佛學里的一句話:“菩薩畏因,凡夫畏果。”
中國歷史上有幾大有名的家訓,有幾些綿延數百年的耀族。不管是家訓還是那些耀族,其中都包含了相當高的修身齊家的智慧,正是那些智慧才使得那些耀族能夠始終家風淳正、團結一致、發奮向上而數百年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