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慎終追遠,意思是通過祭祀等儀式追思去世的祖輩,儀式感越強,心存的敬畏力量越強,懂得感知祖先的恩厚,祭祀與鬼神無關,是一種提醒自己的方式,人不可忘本。在父母等前輩活著的時候我們要盡心盡力地服侍他們、孝順他們,他們去世后,我們才會做到問心無愧。儀式是一個形式,行動才是實質表現。
附《論語》第九篇
曾子曰:“慎終(1)追遠(2),民德歸厚矣。”
解釋:
(1)慎終:人死為終。這里指父母的去世。舊注曰:慎終者喪盡其哀。
(2)追遠:遠指祖先。舊注曰:追遠者祭盡其敬。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謹慎地對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遠的祖先,以誠意之心緬懷追祀遠代的祖先,那么這樣的老百姓的道德風尚就自然忠厚老實了。
孔子呢,并不相信鬼和神的存在,他說敬鬼神而遠之,就證明了這一點。盡管他沒有提出人死之后靈魂的存在這種主張,但他非常重視祭祀之禮,在孔子觀念中祭祀已經被異化。不單是祭祀亡靈而是把祭祀之禮看作一個人孝道的繼續和表現。通過祭祀之禮可以寄托和培養對父母對先祖的盡孝的情感,本章是繼續深化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
儒家非常重視孝的道德是因為孝是忠的基礎,一個人不能對父母盡孝,這是不可能為國盡忠。所以忠是孝的延伸和外化。關于忠孝的道德觀念在論語書中時常出現。儒家十分重視忠孝等倫理道德觀念。希望把人們塑造成有教養的忠孝兩全的君子。這是與春秋時代。宗法制度相適應。只要做到忠與孝,那么社會家庭就可以得到安定。
這也是儒家提倡的祭祀與厚葬及三年守孝等,而墨家提倡薄葬,這也是儒家和墨家的分歧
這句話給我們什么啟示呢,很多人都說現在社會根本不需要祭祀啊,不需要相信鬼神。其實祭祀跟鬼神沒有關系,那么他們是我們慎終追遠。緬懷過去的祖先。敬畏,尊重自己的父母的一種表現,一個人如果在父母死之后還能時刻的祭奠父母的好,以誠敬之心,緬懷父母的好處,這個人一般是忠厚的表現,所以說祭祀呢。他是跟鬼神沒有關系是我們緬懷祖先的方式。
那么,也就是說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看到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不要只看他的表面。我們要深化它的內核。雖然說祭祀可能會浪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但是我們相信慎終追遠是我們應該去做的。緬懷祖先給我們的一切緬懷祖先給我們做的一切,也是我們應該去做的。
論語作業20170509:關于慎終追遠,你的看法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