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而貴言”意思是說統(tǒng)治者應(yīng)該誠信而且不輕易發(fā)號施令。此語出之《道德經(jīng)》:“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之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br>
老子心中理想執(zhí)政者悠閑自在,具有誠懷信實的素質(zhì),很少發(fā)號施令,只是服從于人民而已。他絲毫不把權(quán)力逼臨于人民身上,與人民之間相安無事,各自過著安閑自適的生活。
這幅《信而貴言》圖案,演繹的就是一個誠信故事: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和政治家晏殊,14歲被地方官作為“神童”推薦給朝廷。他本來可以不參加科舉考試便能得到官職,但他沒有這樣做,而是毅然參加了考試。事情十分湊巧,那次的考試題目是他曾經(jīng)做過的。這樣,他不費力氣就從千多名考生中脫穎而出,并得到了皇帝的贊賞。但晏殊并沒有因此而洋洋自得,相反他在接受皇帝的復(fù)試時,把情況如實地告訴了皇帝,并要求另出題目,當堂考他。皇帝與大臣們商議后出了一道難度更大的題目,讓晏殊當堂作文。結(jié)果,他的文章又得到了皇帝的夸獎。
晏殊當官后,每日辦完公事,總是回到家里閉門讀書。后來皇帝了解到這個情況,十分高興,就點名讓他做了太子手下的官員。當晏殊去向皇帝謝恩時,皇帝又稱贊他能夠閉門苦讀。晏殊卻說:“我不是不想去宴飲游樂,只是因為家貧無錢,才不去參加。我是有愧于皇上的夸獎的?!被实塾址Q贊他既有真實才學,又質(zhì)樸誠實,是個難得的人才,過了幾年便把他提拔上來,讓他當了宰相。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以誠信為個人修養(yǎng)的最高境界,宋代著名理學家周敦頤把“誠”視為“五常之本,百行之源”。孟子把“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推為至高。此圖案就是告訴后人,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兒孫應(yīng)該學習晏殊為人誠實,表里如一,不弄虛作假的優(yōu)秀品質(zhì),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為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燦爛文明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