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管存、不再計息,備付金相關收入沒了。“96費改”斬斷了手續費收益,強力打壓二清,第三方支付機構逐漸靠向規范,再加上網聯的上線,整個支付行業都在思考新的出路。聚合支付服務商作為第三方支付與商戶的鏈接,深受影響。
網聯上線,半喜半憂
網聯的上線,為中小型支付機構節約了銀行直連成本,等同于賦予與騰訊阿里相同的通道能力。但也附之帶來了備付金的集中交存,這意味著中小型支付機構還沒有享受到通道之優惠,就已經率先失去了備付金的收益。
強監管政策和巨頭壓力之下,中小支付機構是否能夠借助通道平等來拓展更多場景和用戶?一個是通道能力帶來的難以變現的好處,一個是備付金交存造成的即成損失,未來堪憂。慶幸的是,支付牌照因此增值。
支付牌照,誰來接盤
據相關專業人士透露,市場上可交易的全國范圍類開展支付業務的牌照不會超過20張。但現實情況是,不僅供方缺乏,需方也在縮減。20家國內知名互聯網公司中有16家已經獲得或者正在積極爭取第三方支付牌照。動輒幾個億的價格,讓大部分企業望而止步。
6月6日,據央行官網顯示,杉德電子商務服務有限公司、通聯商務服務有限公司被列入已注銷支付許可機構名單。因注銷、主動申請注銷、不予續展和續展合并等因素,支付機構數量持續縮減,行業漸剩寡頭。專家表示,雖然目前行業格局已經確定,但金融行業仍處于強監管狀態,牌照依舊還是值錢的,因此小支付機構仍在市場中存活下來。即使行業利潤再低,相對別的行業而言,還是有盈利的。
巨頭擠壓,聚合崛起
縱觀移動支付的交易規模,微信和支付寶雙巨頭連續三年占據90%左右的市場份額。從百家爭鳴到微寶雙絕,市場格局正在逐漸穩定。鑒于競爭壓力,大型支付機構開始向綜合金融領域轉型,而中小型支付機構則是退出支付產品市場,開啟微信和支付寶的代理服務,從而帶來了聚合支付的崛起。
聚合支付,未來幾許
聚合支付作為互聯網支付與線下收單轉型的新方向,近幾年發展快速,但是盈利能力始終單一,手續費分潤的收入難以維持長期發展。舉步維艱之下,開始出現“劣幣逐良幣”現象。央行發文規范市場發展并定義聚合支付為“收單外包服務機構”,下劃三道紅線:不得處理核心業務,不得沉淀商戶資金,不得采留敏感信息。
聚合支付的未來如何?或多場景聚合,挺進多元化領域;或多機構連通,緊跟發展潮流;或多金融并軌,推出多元金融服務;或多市場滲透,下沉搶占藍海市場。
跨境支付,考驗巨大
走出國門,邁向世界。從國內0.6%手續費的慘烈市場競爭,步入手續費為2.5%左右的國際市場,中國移動支付正在影響全球。
海外市場,第三方支付的競爭同樣存在。日韓市場,支付寶的普及度較好,手續費為1%;微信也是勢在必得,把費率拉低到0.6%,通過費率優勢獲取更多商戶,促成市場落地。
第三方支付的立足,給予了聚合支付海外的發展機會,但也是要面對重重考驗。人才儲備方面,即懂外文,又懂支付的人少之又少;消費習慣方面,不同國情,不同的風俗習慣,中國式支付是否會水土不服......機遇總是和挑戰并存,新市場的投入還需巨大的資本驅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