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默賽特.毛姆寫道:
任何一把剃刀都自有其哲學。
最近,迷戀上了跑步,迫不及待地買來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么》,并像小孩吸吮般地一口氣把書讀完,然后,緩緩放下盛著還開著的茶杯,合上書卷,我說:我要做點什么......
于是,給自己定了個目標,我要慢慢地再細讀一下這本書,就像老朋友一樣,用心去呵護這份“相逢恨晚”、但又“恰到其時”的友情,用我一天中最寧靜、最沉浸的清晨,寫下一份我自己的讀書筆記,并且心中從未如此從容過:花上2-3個清晨吧,不著急,慢慢來。好像是我那老友跟我說些什么......
(一) 叫醒你的不是夢想,而是安心感
跑步對我來說,從來不是個討厭的事。
大概是在7、8歲開始,爸爸就每天早上6點多叫我們兄弟起床跑步,那時,在農村里,爸爸媽媽每天還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歸的農耕生活,那時的我們,從小就學會了挑水、割豬草,給種滿花生的地里拔雜草等等。
后來,爸媽到了大城市里打工,每年寒暑假,我們都會擠著綠皮的火車,去跟爸媽過上那么一兩個月,印象中,每天天還未亮,爸爸就叫我們兄弟起床,去大城市里的街道跑步,跑上30分鐘-1小時左右,少于這個時間,是要被罵的!
這好像是爸爸唯一教育我們到實處的一件事了!(喊的最多的當然是“要讀書,要寫作業啦”,但好像從來都不是那么管用......)
爸爸跟我們說:天上有掉,地上有撿,你也要起得早啊!
所以,從不睡懶覺,這好像是我們家“潛在的法律”,而開始跑步,則是勤勞肯干的開始。
我們不知道夢想是什么,但我們知道,如不早起,如不早起做點什么,那我們生命就像缺點什么,看完這本書,我知道,這叫安心感。
(二) 再偉大的才華,也有一顆平凡的心
村上春樹,一直是一個被我認定為非常有才華的作家,一個非常有個性、從不爭于世俗的作家,一個如若把高高的“諾貝爾文學獎”的帽子戴在其頭上、我會感覺有違和感的作家。
是的,他的才華就像那裹藏的珍珠,不管放在哪里,喜歡他的人,總能發現他的光芒;
他的文字就像從山間吹過來的清風,只要吹過來,從來不會讓你有那么一絲寒意,仿佛專門去偶遇一下暗戀許久的女生,只要看看就是一種滿足;
他那從不把孤獨當作一種掙扎、并把孤獨細細把玩的從容淡定,就像是那很久很久不曾聯系、但又卻不愿主動去聯系的老同學,讓你有一種“相見不如相戀”的憧憬。
可是,這一次讀村上君的這本書,我看到了他為現實所困不得不辛勤勞作,不惜體力經營他的服務行業的店鋪,我知道了他為了償還債務,曾經嚴峻的局面,曾經抱頭苦思卻痛無良策,曾經不知多少次飽嘗失望的滋味;我體量著他那站在“三十歲迫在眉睫,已然逼近不能再稱為青年人的年齡”。
當村上連自己也始料未及地下定決定:“寫小說!”之時,他的生命好像從此找到了著落點,就像他跑步一樣,他走上了一條很多人知道為“真理”(跑步有利于于身體,對很多人來說,就是眾所周知的真理)的大道上,他享受這個過程,就像跑步一樣,他也不知道未來能跑到哪里,只是為了享受那份愉悅而不斷前行,就像跑步一樣,所有普通人會經受遭受的磨難與冷遇,他也不曾一樣落下......
是的,當看到村上君跑過的二三十年,當看到村上君記錄的每一次“磨難的馬拉松跑”,我有一種迫不及待地去感受的心情,當看到村上君真實不做作的記錄自己的“跑步生涯”,我看到了一股強大的力量:
再偉大的才華,也有一顆平凡的心。
(三) 有一個老熟人,它叫現實
2005年對于村上春樹來說,是刻骨銘心的一年,他有一大半年時間在為紐約的馬拉松跑而精心準備著,可是,結果卻不盡人意。
他說:
人生中,事情的發展不會那么盡遂人意。在我們人生的某個時間點,正希求一個一目了然的結論時,家門口響起的咚咚敲門聲,往往來自拿壞消息的送信人。不說“總是如此”,然而經驗之談,壞消息遠比好消息多。
對我們而言,現實是我們的老熟人,不管多么完美的A計劃,一個預備的B計劃也是大有必要的。
當我想跑步的時候,第一天,很容易地就跑上了4公里;第二天,跑完4公里,好像還能跑;第三天,我就在想,我能不能直接跑到5公里,明天就跑到10公里,明年我就參加馬拉松跑步......
是的,我是多么地想跟別人說,我在跑長跑啦;
我是多么地想讓那些看不起我的人,瞧瞧我會多么執著地去做一件事;
我是多么地想對世人拍拍胸脯,說:我明年要參加馬拉松跑步啦!讓別人驚嘆于卻又心中無比鄙視的“這不可能的事”。
但是,我很清楚,現實,就是真實地面對自己,而不是別人怎么說,而不是別人怎么看;
現實,就是我們的老熟人。
現實,就是特立獨行做自己認定正確的事,該為生存奮斗的時候奮斗,當自己獨處的時候,不忘理想;
現實,就是不要評論別人,沒必要向誰解釋什么,也無需刻意去證明自己什么,也沒必要跟別人承諾什么;
現實,就是先做起來,做完了再說,不要看TA說了什么,而要看TA到底做了什么;
現實,就是你才是自己的觀世音菩薩!
(四) 說的是跑步,走過的是人生的路上
跑步,剛開始會覺得是一件很好玩,很舒服的事兒。但當我真正跑起來,之中的無聊、重復、反復、痛苦等等,讓你不舒服的時候總是居多。
可是,你還是在不斷在跑,你還是那么期待地去跑,你還是像宗教一般地去堅守!
這到底是為了什么?
也許,就是為了那一刻終于沖過終點線的解脫吧。
也許,就是為了相信在觸碰到終點線的那一刻,仍然相信:自己體內仍然有那種力量,能主動地迎擊風險,并且戰服它!
也許,就是為了安心自己心中的承諾:在肉體上是痛苦的,在精神上,令人沮喪的局面有時也會出現。但“痛苦”對這一運動來說,乃是前提條件般的東西。不伴隨著痛苦,還有誰來挑戰這費時耗力的運動呢?
人生,不就是這么一個運動嗎?
正因為痛苦,正因為刻意經歷這痛苦,我們才能從這個過程中發現自己活著的感覺。至少是發現一部分,才能最終認識到:生存的質量并非成績、數字和名次之類固定的東西,而是包含于行為中的流動性的東西。
生命不息,奮斗不已。